商家免费WiFi渐成“鸡肋”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如今上网刷个朋友圈、晒个照片已成为众多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各商家也看重这一需求,“免费WiFi提供”曾是很多商家吸引顾客的金字招牌。“可从今年开始,玻璃门上的‘免费WiFi’字样明显没有以前吸引人了,有它对生意影响不大,没它还不行。”许多商家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走访中记者发现,随着3G、4G手机的普及和免费WiFi安全漏洞的曝光,在公众场所“蹭网”的市民大幅减少,商家免费WiFi渐成“鸡肋”。
为“蹭网”而来的顾客大幅减少
位于北新道路段的一家咖啡厅,门上有很明显的“免费WiFi提供”字样。店员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们就开始提供免费WiFi网络,“刚开始很多顾客不知道WiFi是什么,我们需要给客户演示怎么操作,不少客户对这个很感兴趣;后来,多数顾客都明白WiFi的操作方法,我们每天约有1/3到一半的顾客坐在这里会使用WiFi;今年,询问WiFi的顾客大幅减少,也很少有顾客专门蹭网来消费的,‘免费WiFi提供’字样已经显得可有可无了。”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不少市民对公共场所“蹭网”表示担忧。“江苏扬州就发生过一起银行卡盗刷案,当事人银行卡被盗刷6万多元。当事人的银行卡以及保障网银安全的U盾、密码都没有丢失过,但卡上的钱却不翼而飞了。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这与当事人在公共场所使用免费WiFi有关。现在相当一部分的网络诈骗案例,都是用户连接了不安全的WiFi,才导致银行卡资金被盗。”市民张斌告诉记者,现在媒体上经常有关于“蹭网”泄漏个人信息的报道,导致自己对公共场所的无线安全产生怀疑。“感觉稍不留神,就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现在在公共场所我一般也是用流量上网,很少使用公共WiFi。”
位于兴源道的一家餐厅,专门在墙壁上钉着免费WiFi的账号和密码。“我们这儿去年才接通,刚接通时平均每天有上百个移动终端或长或短地使用网络。”工作人员称,“这个也是餐厅软实力竞争的一方面。”据该工作人员称,免费WiFi刚上的时候,“不少工作人员手机都一挂挂一天,也有顾客专门找椅子坐着上网。不过现在,3G、4G普及了,有些工作人员自己手机流量都用不完,也就不挂免费WiFi了。最重要的是担心安全问题,总之,下半年免费WiFi在网数量比上半年减少了3成。”
商家对免费WiFi的投入还在持续
对此,一名业内人士称,在一家大型商场内铺设WiFi的先期资金成本大约100多万元;一个300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铺设WiFi成本是2万元-3万元;如果是5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成本是一个WiFi路由器和每年付给运营商的网费。“这是先期投入,在WiFi运行之后,网络维护的成本也不低。”
走访中记者发现,因为在WiFi运营之后出现信号不稳定等情况,部分商家在后期追加投入也相当多。“因为楼层结构、客流潮汐多变等因素,我们在维护中也反复调试与优化,WiFi的布点也有相关调整。我们也在随时监控是否有高仿WiFi网络名称,我们的网络是否受到攻击。现在有WiFi对生意影响不大,没WiFi还不行。”一家大型商场的工作人员称,“我们如此精心,也是希望商场软实力提升,我们也不希望它成为‘鸡肋’。”
专家说法
免费WiFi需要合理应用
在银行从事安全技术管理的张纪维告诉记者,目前免费WiFi陷阱中“设套”是较常见的一种形式。主要在饭店、宾馆等公共场所搭建免费WiFi,骗取用户使用,并记录用户在网上进行的所有操作。此类诈骗,不法分子先是配置一款无线路由器,设置成一个公共的钓鱼WiFi。当有用户登录至该WiFi后,利用手机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即可获得手机的完全控制权。而只要是连接到了不安全的WiFi,用户在自己电脑、手机上输入的微博、微信、网购,甚至网银的账号和密码等个人隐私都会暴露无遗。
“一般当消费者长时间处于停留状态时,才会考虑连接商场WiFi‘解闷’。所以免费WiFi的提供,也最先由小餐馆、甜品店等休闲场所开始流行的。”张纪维建议手机用户合理应用免费WiFi,接入的时候应该注意几个法则:
首先,市民在公共场所不要一见到免费WiFi就连接使用,而是要使用可靠的WiFi接入点。仔细询问提供免费WiFi商家的工作人员,要获得正确的免费WiFi账号与密码。此举可减少接入一些伪装免费WiFi的概率。
其次,手机不要设置为自动接入WiFi,以免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连上一些伪装WiFi。选择手动接入是相对安全的,同时一般正规的免费WiFi都需要密码登录,遇到无密码即可登录的WiFi尽量不要连接。
再次,支付之前一定要保证自己的手机终端已经安装上相应的安全软件,如果既没有安全软件,WiFi也存在风险的话,很容易造成账号密码被盗。
最后,尽量不使用公共WiFi进行网络购物和网银操作,这点应是铁律。
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