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悲愤的思绪化为成长的动力
——唐山师范学院“我们家乡的抗战故事巡讲会”侧记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记者 施疑 通讯员 葛昌秋) 12月13日,周六,本应休息的唐山师范学院375名大学生早早来到了学术报告厅,参加“我们家乡的抗战故事巡讲会”。
“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佐佐木高桑!1941年1月25日,就是他,指挥日寇对潘家峪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台上,巡讲员张铭金动情地讲述着潘家峪惨案的故事。台下,女生张晶晶的眼圈红了。
今年3月,唐山师范学院团委开展了“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寻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张晶晶和其他200多名同学,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寻访了抗战英雄后人、战争幸存者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唐山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美术系的学生自发创作了4幅《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其中三幅已经分别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及家乡的唐山博物馆,第四幅将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口才好的学生,挖掘整理出20多个家乡抗战故事,在实习期间就开始向学校的孩子们讲述,让一代代中国人都能了解民族历史,把抗战精神传承、传递下去。
巡讲会这天,正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重温潘家峪惨案,张晶晶想到的是,潘家峪村1230名死难同胞,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遇难同胞的命运是一样的。“通过寻访了解历史后,我们对日寇惨绝人寰的罪行感到非常气愤,也对为民族解放付出生命的英雄无比崇敬。我们大学生应该把悲愤化为成长的动力,珍惜现在,肩负起奋发向上的责任。”
冀东抗日民族英雄魏春波、刀劈鬼子兵的节振国,抗战中第一位殉国的师长赵登禹……这天的巡讲会上,当年冀东大地上的抗战场景和一个个抗战民族英雄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家乡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深深触动着学生们的心。
“节振国真勇敢,我长大了也要打‘小日本’!”稚嫩的语言、稚嫩的愿望,来自上小学三年级的冯超越小朋友。在师院工作的妈妈告诉他,今天大学生们要给大家讲抗战故事,他非要妈妈带他一起来参加。
女生王朝阳表示:“巡讲会唤起了大家对抗战历史的关注,也对自己的人生、对肩上的责任产生更深的思考。我们应该把抗战精神和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传承下去,珍惜大好时光,立志早日成才。”
巡讲会接近尾声,学生们为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默哀,也向所有为民族解放付出生命的英雄们默哀,并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不忘亲人期盼,不违恩师教诲,不弃人生梦想,不负青春时光。
唐山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刘金玲介绍,“校团委将开展百场抗战故事巡讲会进校园活动,教育中小学生们不忘历史,缅怀先烈,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