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老唐山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如今逐渐边缘化
唐山相声苦寻出路与希望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在我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内,某艺术沙龙每周六举办的相声专场,已经连续举办了19期,除了少数几次企业包场人员稍多外,其余的场次均不景气。该沙龙负责人刘卫东无奈地表示,目前这个相声专场只能勉强维持。
各种名目的相声剧场,在北京已发展到30多家,在天津也有10多家。在周边城市民间日益红火的相声小剧场,为什么在唐山却难以得到市民的青睐呢?
对相声艺术一直情有独钟的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任荣会介绍,他从小在唐山长大,是唐山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个相声爱好者。小时候,他经常到小山的小剧场里听唐山曲艺团表演的相声,演员们精彩诙谐的表演给唐山市民带来了不少的欢乐。地震前的唐山小山充满了工业城市的市民文化气息,表演各种曲艺的小剧场很多,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齐称为北方曲艺荟萃之地。唐山曲艺界出过很多名人,如评书名家段华荣,他的两位弟子,其中一位就是快板书名家李润杰,其快板书“劫刑车”“王若飞”“火焰山”“隐身草”“抗洪凯歌”等至今耳熟能详。段华荣的女儿段少舫、乐亭大鼓名家靳文然以及评书家袁阔成、京剧名家徐荣奎等都出自小山这块曲艺之地。
任荣会就住在小山附近。当年唐山相声界的元老李寿卿也住在那里。任荣会记得,李寿卿在中国相声界辈分很高,侯宝林等相声名家几乎每年都要来唐山小山,每次来都要拜见“师叔”李寿卿。李寿卿的徒弟康桂清,曾和杨少华的儿子杨义搭档得过相声大赛的大奖。康桂清的徒弟至今还活跃在唐山、秦皇岛一带的相声界。这些相声艺人的表演给老唐山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文化其实就存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都渗透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而唐山又是一个曾被大地震摧毁过的城市,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城市文化断裂现象。地震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沉痛,也很少品味到这座工业城市文化中特有的诙谐和幽默。任荣会认为,随着大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唐山曲艺逐渐被边缘化,曾深受市民喜爱的唐山相声也失去了当年的热度,在建设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唐山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亟需挖掘和传承。
任荣会说,为了找回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深埋在人们心底的那份城市情感,接续唐山曲艺的文脉,近年来一些有志于弘扬唐山文化的人士正做着不懈的努力。刘卫东组织的沙龙汇集了唐山曲艺界的名家,也曾聘请京、津、秦等地的相声艺人来唐举办了十几场相声晚会,引起了部分相声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但是不得不承认,尽管有志之士在拼尽全力地挖掘、弘扬着这种艺术形式,但由于资金短缺、宣传力度不够,加上人们艺术取向的多样化,好不容易汇集起来的相声队伍和相声专场正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
我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市同乐汇相声艺术团团长霍士云对此也感慨良多。他说,要把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唐山发扬光大,需要唐山相声界的不断坚持和努力,特别是要把相声这种曲艺形式不断地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段子,要结合唐山这座城市的特点创作出具有唐山特色的精品力作;更要靠那些肯为唐山文化做贡献的有识之士出手相助,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唐山相声才有希望。作为一名民间相声艺人,他觉得自己与同行们有义务、有责任将相声艺术在唐山发扬光大。
记者 杨文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