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老年大学报名火爆 热门课程“一座难求”
老有所学何时不需“抢”?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进入1月,又到了唐山市老年大学招收新学员的日子,今年的报名情况还是一如既往地火爆,部分老人早晨7点就来排队,热门课程不到半天就已报满,没报上名的老人只能望门兴叹、失望而归。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凸显了我市老年教育资源总量的稀缺。如何增加老年教育的覆盖面、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的课题。
报名老人排长队热门课程早满额
唐山老年大学有多“火”?记者在学校的报名处深有体会。1月9日,已经是老年大学招收新学员的第五天,前来报名的老人依然排起了长队。
在排队的人群中,退休市民王慧兰和记者攀谈起来。王阿姨年轻时就喜欢跳舞,为了填补退休后的空闲时间,今年她想在市老年大学报个舞蹈班,一来锻炼一下身体,二来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但是没想到报名刚刚开始几天,舞蹈系的几个热门专业名额就全满了。王阿姨只好先报了个太极拳班,“再犹豫恐怕连这个专业也没名额了,明年招生我一定尽早来报名。”
很多老人都有着和王阿姨类似的经历,事实上,舞蹈、声乐、摄影等“热门专业”,在报名首日不到半天就已经报满。“1月5日是新学员报名第一天,老人们早上7点多就排起了长队,把报名处挤得水泄不通。”一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5年市老年大学计划招生6500人次,其中约70%的名额被老学员“占位”,而新学员报名仅仅一天时间就突破了1000人次,很多想报“热门专业”的老人没能如愿。“我们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劝他们先报别的班级学习。至今还有不少没有报上名的老年人在遗憾中等待着,希望有报名成功的学员会退出,腾出学位。”
精神养老需求旺老有所学成风尚
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充裕、身体健康,他们更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从老年大学的“火爆”可以看出,我市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且趋向多样化。
73岁的吕淑珍已经在市老年大学学习了7年,电脑、散文、摄影……几乎把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了个遍。“年轻的时候想学一些东西,不是没时间,就是没有学习环境,现在不同了,这么好的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如今,到老年大学上课已经成为老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她的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这几年我身边的不少朋友都上了老年大学,我也受感染,报了个摄影班。”学员张大爷认为,老年大学不仅是个学习的地方,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社交场所。因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张大爷退休后倍感寂寞,自从到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他结交了不少兴趣相投的朋友,经常一起四处采风,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不少。“老年人有时间还是应该多学点新东西,不要让自己和社会脱节,更不要让脑子生锈。”
“老年人或是出于娱乐保健、或是出于交友消遣、或是出于寻回旧日梦想、或是出于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虽然有着不同的兴趣和需要,但他们都希望在老年大学中找到精神慰藉,使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在市老年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李存看来,唐山老人的求学热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就拿电脑教学来说,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一些基础性的应用,如上网、打字、软件使用等等。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网上购物等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因此,今年学校增加了网上购物、智能手机应用、微博微信的使用、电子音乐制作等新课程。”
老年教育空缺待补
期待社会力量加入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凸显了我市老年教育资源总量的稀缺。如何最大限度用好现有教学资源,缓解供需矛盾,成为老年大学的当务之急。
“这些年,老年大学的招生名额在逐年递增,专业种类和开班数量也不断增加。今年学校又新招聘了七八位教师,英语、舞蹈、西画、硬笔书法等热门专业都增加了班次。”李存表示,老年大学的教学场地原本是按照4500人次的容量设计,为应对学员增加、教室不足的难题,学校一直在想方设法拓展资源,但场地和资金的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以舞蹈教室为例,如果正常使用,每周只能安排20个班级上课,目前却安排了近40个班级,已经达到了饱和。”
未来,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作为满足老年群体学习和教育愿望的重要举措,发展包括老年大学在内的正规化的老年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将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作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发展老年大学、老年网上学校,倡导街道、社区兴办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目前一些区级老年大学正在积极与社区、高职院校、企业等合作,探索多层次联合办学之路,通过资源共享,将老年教育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村居。随着社会办学力量的加入,我市将有更多老年人获得就近学习的机会,实现老有所学的愿望。
胡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