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一座丰碑
——纪念画家于润先生诞辰80周年书画展侧记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田玉山)梦里山峰醉里烟,半池泼墨任自然。神州九派飞黄鹤,江流一线可行船。6月26日下午的唐山美术馆车马盈门,高朋满座。由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唐山市文联、唐山美协、唐山画院、唐山劳动日报社书画院等联合主办的“半池泼墨任自然——纪念画家于润先生诞辰80周年书画展”在这里隆重开幕。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等省内外的各地嘉宾,于润先生生前同窗、弟子、好友等众多书画界名人,以及我市书画爱好者共500多人共同参观了展览。在众人的回忆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好人、一座丰碑。
众人缅怀好人于润
画展盛况空前,开展之前的半小时,主办方准备的500本画册就被领取一空,追加的几百本又很快告罄。人们似乎在用这种方式缅怀着这位唐山大地上极具影响力又英年早逝的画家。
开幕式上,好几位与于润先生有过往来的老画家忆起往事,都不禁感慨,于先生是个好人,他走得太早了。我市著名画家崔德喜题诗一首,追思画友兼密友;原唐山画院秘书长韩益华也作诗一首,怀念昔日同事、好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梅墨生在致辞后,忍不住地拭泪。在他眼里,于润先生的作品大气、厚重,一如他的为人,沉稳、低调。回忆起与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他心潮难平。仪式结束后,他仔细观看了此次展厅里的117件山水画、花鸟画及书法作品,并不时拿起手机,拍下一幅幅佳作。
于润先生性情高洁,待人谦和,松风梅节,凡是接触过他的人,对他的人品、艺品都有口皆碑。我市著名画家、教育家杨虹老师曾谈到过一段轶事:1979年,他曾和于先生共同参加省里一个创作展。当时于润是唐山画院院长,负责收取大家作品送省里参展,不巧的是把杨虹的画遗失了。此事于润一直记挂在心,几次跟杨虹提起,觉得心中愧疚。某次听杨虹说很喜欢他的参展作品《红叶村》,于润先生毫不犹豫就将这幅得意之作赠给了杨虹。《红叶村》描绘的是北方山村景色,红叶、农舍、远山,一派田园风光,整幅画红黑白分明,色墨鲜亮,可谓经典之作。一幅佳作无偿送人,于润先生丝毫没有难舍之意,反倒有如释重负之感。于先生德行之高远为人之淳厚,一时传为佳话。
画坛纪念丰碑于润
1962年,于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在校时受教于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叶浅予和秦仲文诸先生。他的同班同学有:范曾、张仁芝、王文芳、金鸿钧、边宝华、马权、李西源、乔生亮……当年意气风发的同窗挚友,很多人日后成就为中国画坛的大师与名家。此次画展,国学大师范曾及于润先生在中央美院就读时的同学王超、边宝华等著名画家及李苦禅大师的儿子李燕都专门题字,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对画展的举办发来贺信。
市政协副主席徐建君表示,于润先生作为原唐山市美协主席、唐山画院院长,唐山画坛引领一代风骚的主帅,在唐山绘画艺术史上毋庸置疑是一座丰碑。
于润先生的艺术创作,主要以国画山水为主。燕山,于润家乡之所在地,他的很多山水画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多萌生于此。正如梅墨生先生在画展序中写的那样,他画了一生的燕山,他深情地热爱着冀东这块土地。他的绘画,是挥之不去、浸入骨髓的燕山风情。并且,在梅墨生看来,于润的作品立意高远,见解超前,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看来依然不俗。
于润的山水画创作,质朴、率直、简约,得于心而应于手。他画山村晚峦,画庄稼收割干净后的塞外秋意,用枯墨勾勒出崖上的千磨万击的劲松,用大的泼墨写出涛声阵阵的松韵,他绘出凤凰山下深秋中的小院,林荫中啁啾的鸟语,通过精炼隽永的笔墨意趣,表达自己的美学追求,抒发个性,寄托襟怀,因景生意,因意立法,赋予笔墨灵活多变的表现语言,让观者可以体会到画家“心物契合”的笔墨品格,撷集成永恒的恬静与灿烂。
同时于润先生的艺术修养高深,诗、书、画及至文、史、哲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江南村舍》一画中题的自作诗:“十年一觉梦春申,江花似火岸边村,农夫音容历历在,塞北江南两地春。”这是对江南与塞北两重眷恋之情的真实写照。
如今于润先生离开我们整整20个春秋了,他那宽厚、谆朴的面容仍然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人敬仰,让人缅怀。正如他原中央美院的同学金鸿钧先生和曹德兆先生评价他的那样:“善良纯真的人品,淳朴谦逊的作风。超凡脱俗的境界,深厚广博的修养”,“画坛卓立,大家风范”,其高尚的人品、画品、志向、眼界、德行,均是画界之典范、后生之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