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是我温暖的家”——记开滦吕家坨矿掘进一区掘进工马守华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黄绍华)6月28日上午,刚刚上井的马守华急忙回到宿舍,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语气故作紧张:
“有件事要跟你说……”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电话那头的妻子紧张起来。
“我下个月就能转为合同制员工了!”
两个人都笑了。马守华幽默、诙谐的话语中透露着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2010年6月,家住丰润区火石营镇的马守华以劳务派遣工的身份来到开滦吕家坨矿掘进一区,做了一名掘进工。
马守华记得,亲人和朋友得知自己被开滦招录为劳务派遣工后,都很羡慕。
在吕家坨矿工作的第一个月,马守华就拿到了3000多元的工资。“来吕矿之前,我在山场打过眼,在建筑队和水泥厂都干过。”马守华说,“那时一个月的工资就1000多元,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很差,而且没有保障。”
马守华常说,吕家坨矿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因为家在丰润区,距离单位较远,他几乎每天吃住在矿上。“矿上为我安排了三人标准间宿舍,有空调、电视,每天有人打扫屋子。”马守华说,“过去,在外面打工,经常住简易房或地下室,又脏又潮,而且吃得也不好。如今,在员工食堂,我每天中午只花10块钱就能吃得很好。”
从工作的第一个月开始,马守华就下定决心留在矿山。
掘进一区党支部书记毛宾彦经常对马守华说:“现在矿上有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的好政策,只要你努力学习,就有转为合同制员工的希望。”
2012年春,马守华参加了该矿组织的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资格考试,可惜没能通过。
“当时,我心里特别上火。”马守华说,后来,他分析自己没考过的原因是对公司的发展理念不了解,这方面失分最多。在随后的时间里,他经常翻看有关公司发展战略的材料和书籍,认真做好笔记,并到矿区内的宣传橱窗、牌板前,用心记下公司确定的安全主题、发展思路、“五大愿景”等内容。
同年秋,马守华凭借个人努力顺利通过了资格考试。
“考试通过后,我还接受了为期两年的业务培训。”马守华说,他每周五都到培训中心参加一天的学习,主要涉及采煤知识、安全章程、工种技术等内容。
“企业既然给了我机会,我就要牢牢抓住。”马守华说。在这两年里,马守华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考取了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勤勤恳恳,得到了领导和工友们的认可。
现在,马守华是掘进一区十点班员工,在6572轨道巷做掘进工作。“我每天就是扛棚梁、扛棚腿、打支护。”马守华说,“在井下干活儿确实也挺累的。但我的希望在矿山,这点儿苦不算什么。”
5月初,6572轨道巷顶板破碎严重,有些员工出现畏难情绪。而马守华却一直坚持上班,并总是冲在前面,抢时间做支护,尽最大努力控制顶板。
在吕家坨矿工作的这5年里,马守华越干越出色,同时家庭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还买了私家车,经常开车带家人出去旅游。“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这些我曾经都不敢想,如今却成了现实。”马守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企业遇到了困难,我的收入也比之前少了,但是我愿意与企业共渡难关。”
6月27日,毛宾彦在班前会上宣布,接到公司通知,马守华已经符合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的条件,7月将正式成为合同制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