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董士玮)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情感,对于北方人而言,它可能是儿时吱呀作响的木质摇篮,是冬夜里忽明忽暗的煤油灯,是母亲亲手纳成的厚鞋底……近日,位于205国道北侧的唐山滦县滦州镇花果庄村建立起了民俗博物馆,为“乡愁”提供了更多诠释。
花果庄村民俗博物馆是滦县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唐山市规模最大的民俗博物馆。该博物馆建设历时三个月,投资400多万元,展陈面积达800平方米,主展厅分为五大展区,展品由滦州镇的机关干部和56个村村民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而来,内容涵盖乡村工匠、服饰配饰、炊事饮食、商业贸易等各个方面,共有民俗物品586种,3980余件。建成两个月来,已经接待110多批游客,参观人数达5800余人。
走进花果庄村民俗博物馆,既能看到滦县名吃郝家火烧热闹的销售场面,又有农家小院的实景还原,一件一件村民自发捐赠的老石磨、织布机等农耕器具,让参观者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切身体会到了先辈耕织劳作的辛苦。手工缝制的棉袍,泛黄的书籍,静静倾诉历史的老照片,还有旧时人们亲手打造的老工具,无一不还原出人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再现了冀东地区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滦州镇花果庄村以“可以触摸的乡愁”为主线,依托浓郁的地方风情,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小乡村里的民俗博物馆,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传承了滦河文化,弘扬了民俗风情,使之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