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米长卷《唐山大地震祭》节选
(赵锡复,1945年出生于唐山市,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旅游工艺品专业委员会理事,原唐山劳动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
百米长卷《唐山大地震祭》,创作完成于2010年纪念唐山大地震34周年之际,描绘了唐山大地震后,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不拔、自救互救,再现了全国人民的关怀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我国著名美术家,96岁高龄的周令钊先生和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观看参加第12届全国美术展览的《唐山大地震祭》时,给予很高评价。他们认为,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能有机缘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述这一史无前例的自然灾难,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唐山大地震祭》作者乔文科、孙叔文、刘文甫和我,当时平均年龄已经64岁,且都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当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地震的记忆越来越模糊时,作为画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唐山人民同大地震抗争的历史,艺术地表现出来,以告示后人。
2006年,时任唐山市美协主席的乔文科老师找到我,表明了要创作一幅历史水墨画长卷的想法。随即乔老师发动了刘文甫、孙叔文和我进行了长达4年的创作。
最初,乔文科老师让我负责收集有关绘制资料和创作期间的报道宣传。为此,我去了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和各大书店,购买了相关画册资料,并各处收集唐山大地震的文字照片。因长卷中表现人物众多,我们多次请模特拍摄照片,同时拍摄收集数百幅建筑废墟的景物照片。我们先是共同设定了创作脚本,然后4人又分别按自己熟悉的内容,按一定作品比例画出了数十幅铅笔草图稿。翻拍、缩放、添贴,连接在一起观看效果。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我们还邀请了美术界朋友们座谈出主意,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手势,我们都按大家的意见多次修改。有时,干脆我们4人相互做起了人体动态模特,速写描画。
长卷包括自救互救、神兵天降、八方支援、伤员外运、清尸防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再组家庭、孤儿不孤、欢送亲人等十几个部分,艺术地再现了唐山人民从自救互救到重建家园的全过程。在创作方法上,我们以雕像般史诗风格描绘了每一幅画面每一个人物。当我们设计到长卷的结尾画面时,采用了主观想象加写实创作手法,以市中心的地震纪念碑为主体,周围集满了鲜花和挽帐,天上布满了洁白的花海,就如逝去的亲人,期盼着我们远离灾难,永远幸福。
《唐山大地震祭》是高1.85米、长近百米的巨大幅水墨长卷,所以绘制场地是我们遇到的又一个问题。唐山广播电视报社、百花美术用品商店等多位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宽敞的会议室、教室和办公室,使我们的创作顺利进行。
在创作过程中最考验我们的,还要属情感这一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大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我的母亲和岳父、岳母都在地震中震亡,所以绘制这样的题材,情感上总要承受着一种无形的折磨,那些不堪回首的画面数度使人落泪。如唐山矿冶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学生宿舍,被救灾人员发现的几十名同学遗体都斜堆在一起,惨不忍睹……有些更惨烈的画面则被删掉了,我们想委婉一些,用更深沉的方式再现灾难。最后完成的作品共几十个场景,400多个人物,突出唐山人的自救互救,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还有在那死亡弥漫的废墟间闪动的红领章和五角星,十万人民子弟兵的救援……来表达唐山人民的感恩精神。
4年间,我们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累了,就在地上铺块纸休息一会。冬天画画没有暖气,夏天没法开电扇,因为画是悬挂着的,怕把纸吹坏……在创作中,有人病倒了,住院休息两天仍继续创作。乔文科老师、刘文甫老师为了长卷的创作,推掉了许多商业约稿。在我们看来,能够创作出一幅有意义的作品留给世人,是幸运的。
《唐山大地震祭》画卷完成后,反响强烈。新华社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我们四位大地震亲历者创作长卷的图文报道。香港《财富》杂志中文版以“一幅价值连城的百米长卷惊爆中国大陆”为题,进行了图文报道。《北京晚报》对《唐山大地震祭》画卷,进行了多篇幅的专题报道。在德国波茨坦举办的《中德对话2010》中德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唐山大地震祭》画卷复制品画册受到了当地新闻界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驻德国分社社长刘华新,在当地报刊介绍了《唐山大地震祭》绘画长卷的展出影响。马克思的远房亲戚、柏林德中友好协会普鲁士博士夫妇,观看了长卷作品后深有感触地说:“经受了重大创伤的唐山人真是了不起,值得敬佩!”
当年参与唐山抗震救灾领导工作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为长卷题词:“那万众一心,共赴危难的感人情景,令我终生难忘!”(赵锡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