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渤海新闻网>唐山>社会新闻 正文

24万个名字 13面墙 40年魂牵梦系(组图)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016-07-28 7:53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24万个名字 13面墙 40年魂牵梦系

市民们在抗震纪念碑广场,凝视夜色中的纪念碑。记者 郑勇 摄

  □本报记者杨星星

  “人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这句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台词,用11个字表达出主人公悲伤、无奈、不甘却又无处释放的心境。银幕上,演员在演绎着戏中人物的酸甜苦辣;银幕下,多少唐山人因这句话语黯然神伤,默默垂泪。1976年的那场旷世浩劫让24万人长眠地下,灾难过去了,城市重建了,逝去的亲人却再也无法回来了。

  逝者已矣,生者只有通过祭奠来表达哀思,但囿于当时条件,24万死亡民众能够拥有独立墓碑的寥寥无几。想祭奠却不知亲人尸骨何在,这成了万千唐山人心中的痛……

  常青、尹景利,我市两位摄影家。几十年来,他们通过镜头记录下震后城市的变迁、人们情感寄托的变化,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祭奠的“故事”就从这些照片讲起。

  袅袅青烟寄哀思

  “一条胡同里挤满了悼念逝者的人们,画地为圈,焚香烧纸,喃喃自语。”这是影片《唐山大地震》中主人公元妮震后祭奠亡夫时的场景。“这个场景是真实的。”今年81岁的常青说。

  震后第二天,常青就拿起相机拍摄下了废墟中的唐山。40年过去了,唐山在他的镜头中一天一个样,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个城市的变化。他说,震后几年内,大家都住在简易棚里,“7·28”前后,人们就会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逝者焚香烧纸,悼念亡灵。那段时间,唐山满城飞灰,生者透过袅袅青烟对逝者诉说着思念,唠叨着家常。

  也有人来到亲人遇难的地方祭奠。常青震后曾拍摄过一位幸存者,后来与之成了朋友,他的经历令常青感伤不已。地震时这位市民正因病住院,妻子陪床,整个病房20余人只有他一人幸存。妻子临终前对他说:“我恐怕跟你出不去了……把孩子托付给你了,你把她拉扯大,我在那边也会欣慰的……”那时他们的孩子才几个月。为了妻子这句话,他在废墟中坚强挺过了一个星期,直至被救出。此后,每年“7·28”那天他都会买上鲜花,来到妻子遇难的地点坐上一阵,说说话,40年从未间断。

  “烧纸、悼念,这是人之常情啊!”常青喃喃道。

  纪念碑前悼亡灵

  1986年,唐山抗震纪念碑在“7·28”那天正式完工了,从此它成为唐山的地标性建筑,许多人把祭奠地点迁到了这里。

  “抗震纪念碑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祭奠场所,它是抗震精神的一个象征。”在常青的记忆中,这儿尽管不是罹难者纪念碑,但在当时却是唐山人祭奠亲人的“圣地”,每年都会有人在“7·28”凌晨来到纪念碑广场前,没有祭品,没有眼泪,人们只是静静伫立或蹲坐,直到“3时42分”那一刻的来临。

  尹景利对这样的场景也不陌生,在他“7·28”凌晨拍摄的照片中,不乏李玉林等抗震英雄。

  采访中,常青拿出一张地震20周年摄于纪念碑广场的照片,拍摄的是当年驻唐某部官兵集体前来祭奠遇难战友的情景。照片中,一位被众人簇拥、坐着轮椅的女士尤为显眼,她是在地震中受伤的女兵,那场灾难让她永远无法站立,但幸存下来的战友们并没有忘记她,她也没有忘记牺牲的战友。

  常青每隔10年拍摄一次纪念碑全景,地震3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用他分别摄于1986年、1996年、2006年的3张纪念碑照片,展现唐山震后30年的发展。

  纪念墙下祭亲人

  常青有一张摄于十几年前的照片,名为“七月的哀思”(见上图),拍摄地点是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所在地:蒙蒙细雨中,一根根水泥柱默默矗立,四周杂草丛生,一位姑娘站在废墟中凝望着柱子。这是常青在拍摄中偶然遇到的一位来此祭奠亲人的市民。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位姑娘与废墟形成的反差震撼了常青,他忙举起相机记录了下来。2008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在此地修建了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并在园内设立了5组13面墙体组成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每面墙高7.28米,墙上镌刻了罹难者姓名。

  常青的拍摄主题以景物为主,尹景利的拍摄主题则以人物为主。作为一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尹景利将镜头更多地对准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们。

  “地震那年我9岁,是哥哥、姐姐把我从废墟中救出来的,姐夫遇难了。”尹景利说起那段历史深有感触,外甥当年10月份出生,从没有见过父亲。尹景利的姐姐40年来未再成家,独自一人将孩子抚养成人。“不知姐姐是怎样祭奠姐夫的,我们从不敢问她。”尹景利说。

  2008年纪念墙建设初始,尹景利就坚持拍摄,8年间共拍摄了14000张照片,大多是人们祭奠亲人的场景。

  2008年7月22日,一位老人在尚未完工的纪念墙下抬首寻找亲人的名字;2011年7月28日,几个姐妹手捧鲜花,扶墙痛哭;2012年7月28日,一位衣着朴素的男人垂头蹲在地上,面前摆放着6张照片……翻看尹景利拍摄的照片,会让人对所拍摄对象发自内心地心疼。

  在众多照片中,记者发现有几位女性出现在他不同年份“7·28”期间所拍摄的照片中。尹景利告诉记者,这是张氏六姐妹中的几位,每年她们都会来祭奠亲人,每每痛哭。记者通过尹景利联系到六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张敬,她向记者讲述了地震对于她们姐妹的影响。

  “地震时我14岁,家里六姐妹中排行老幺,父母、大姐、三姐遇难了……”张敬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没有离开过父母一天,一场大地震让她从“公主”变成了孤儿。“震后,二姐去外地疗伤,剩下四姐、五姐和我3个女孩,连简易棚都搭不起来,我那时天天搬砖,在解放军的帮助下10月份了才将棚子盖了起来。”张敬提起那段经历几度哽咽。

  四姐、五姐震后都参加了工作,张敬考上了市歌舞团当了随团学员,后来到了唐山艺校。“在学校有国家补贴,吃饭不用花钱。”为了生存,张敬吃了很多苦。她说,身体上苦她可以忍受,但是对父母的思念令她痛不欲生。她把思念化作动力,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优异,就是为了对得起去世的父母。张敬的婆婆是她爱人的继母,婆媳二人的感情非常好。她的儿子闫肃,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曾是浙江卫视知名主持人,现从事演艺工作。

  震后,张敬姐妹无处去祭奠父母,只能在路边烧纸悼念,直到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建成,她们才有了正式祭奠的场所。每年“7·28”,姐妹们都会一同前往。二姐前几年因病去世了,临终前对张敬说:“和爸妈比,我多活了30多年,知足了!”

  张敬说:“我真的特别感谢政府修建了纪念墙,让我有一个地方祭奠父母,让他们二老在天之灵看到我们姐妹几个生活得不错,没有给他们丢脸。”

  ……

  8年来,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见证了脚下的青砖被一束束鲜花覆盖、枯萎、又覆盖的周而复始,祭奠者来了,走了,又来了……

  记者从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管理处得知,纪念墙上罹难者姓名镌刻数字已达24万,每年约有15万市民在“7·28”前后到此祭奠逝者。管理部门先后投入50余万元对纪念墙主体进行加固,重新描金序言文字部分,补刻、改错罹难者姓名3000余次。

  13面墙,24万个名字,唐山城市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创伤。40年沧海桑田,从残垣断壁到高楼大厦,凤凰城涅槃重生。

稿源 唐山晚报 编辑 路中原
.
相关新闻:
“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书法展启帷   16-07-27
记我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   16-07-27
纪念抗震40周年交响音乐会昨举行(图)   16-07-27
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纪实文学《血脉》广获好评   16-07-27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新增罹难者姓名查询设备   16-07-27
.
 
.
 
热点新闻
·你关心的供暖问题答案都在这儿!唐山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媒体互动
·唐山将启动国省主干道路隔离设施建设 加大电子警察建设投入
·唐山市政协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
·唐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文学作品“我与我的家乡”摄影作品征集大赛获奖名单揭晓
·第二届唐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举行颁奖仪式
·唐曹高速延期断交公告
·今天,我们用这首MV向唐山的每一位追梦人致敬!
·唐山市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
·唐山交警支队发公告:28人驾照拟被吊销
·唐山解除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