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赵立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一首嘹亮的歌曲唱出了曹妃甸人的心声。10年前,去曹妃甸七农场办事时,午饭是在场部旁边的一个饭馆吃的,那是七农场唯一的饭馆,里面只有四张桌子。
如今,在七农场的沼泽地上,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起来的曹妃甸国际会议中心早已屹立多年,为南来北往的客人们提供着便利。从“四张桌”到“五星级”,这巨大的变化并没让曹妃甸人感到过分惊奇。因为,这种变化早已渗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林戊:见证曹妃甸历史变迁
林戊是土生土长的曹妃甸人,他亲眼见证了家乡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戊的祖辈曾是曹妃甸一带的渔民。在他儿时,爷爷经常给他讲曹妃甸的故事:那是渤海最深点,水深浪急,当地渔民有一句谚语,“英雄与好汉,难过曹妃甸”。当时,曹妃甸还是一座远离陆地18公里的荒岛,当地渔民用“十八加”形容这座荒岛的位置:一公里算“一加”,曹妃甸岛上的灯塔距离陆地与海洋的临界点刚好18公里。如果从陆地的码头出发,要乘坐3个多小时的渔船才能抵达。
后来,林戊的父亲告诉他,1956年曹妃甸迎来第一次开发建设。当时,曹妃甸便承担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开发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的使命。林戊的父亲就是曹妃甸农垦大军中的一员。当时的人们挑着大筐、拿着铁锹,用他们的双手建起了中国第二大国营农场,他的父亲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农民。
2003年,通岛路开工,这个作为曹妃甸第二次开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在3年后完工,全长18.5公里的通岛路为曹妃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年后,吹沙造地工程完工,从最初规划的30平方公里,到250平方公里,再到310平方公里……
在林戊的记忆中,当时有20万建设大军在曹妃甸奋战,建设者每天吃掉的土豆就达2万斤。那时在曹妃甸随便做点什么买卖,一年都能挣很多钱,卖水、卖冰块、送蔬菜、运工地垃圾……当地的旅馆全部住满来淘金的生意人。有人开玩笑说,只要搭个窝棚,晚上都会有人来住。
如今行进在曹妃甸六车道的中山路上,透过车窗望去,工业区、居住区规划得井井有条。在一个当地人称为“三加”的地方,有一大片住宅楼,许多人在这里买房安家。夜幕降临,住宅楼、酒店、宾馆亮起一串串橘黄色的灯光,非常壮观。道路两侧,银行、商场、医院、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生活在这座城里,林戊觉得很幸福,他说,爷爷是个渔民,父亲是个农民,而他如今成为了城市人。
▶▶霍倩倩:在曹妃甸让人有奔头
10年前,首钢京唐公司在曹妃甸开工建设,如今,公司已有正式员工万余人。在这当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河北当地人,霍倩倩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出生在唐山市滦南县霍庄,一个偏僻的村庄。霍倩倩说,那里连公交车都没有,每天只有一趟去往县城的班车。过去,滦南和曹妃甸人都依赖养殖业和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一台黑白电视机,成了家里的宝贝。曹妃甸的发展,给当地人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霍倩倩是个要强的女孩,她不想一辈子这样下去,内心向往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她省吃俭用,读完了高中,又考入河北理工大学(今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专业。2013年,也就是她毕业的那一年,首钢到她们学校开展校园招聘,一下子点燃了霍倩倩心中的梦想。
“能在首钢工作,周围同学都很羡慕我。”霍倩倩说。她的同学们每月工资一般在2500元左右,而霍倩倩每月能拿到手的钱,基本上都超过5000元。在首钢工作两年多,她结了婚,丈夫也是首钢人。他们在“三加”买了房,用两个人攒下的积蓄交首付,还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参加工作这几年,霍倩倩也见证了曹妃甸的发展。“2014年,我刚住进新房时,路很难走。有时候一刮大风,黄沙就把路盖住了。两年前这里很多生活用品都要开车到唐海县城去买。而随着唐山百货大楼超市开始试营业,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等应有尽有,一般大超市卖的,这里基本都有,只需10分钟,就能从家走到超市。这几年,小区门口还慢慢有了KTV、台球厅等娱乐场所,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全,出门办事越来越方便。”
霍倩倩每月5000多元的工资,除去1500元还房贷,一个月能剩下来2000元左右。这样一来,她也有余力改善老家的生活条件了。霍倩倩把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液晶电视,还用省下来的钱资助弟弟上大学……“去年我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们得知了我的情况后非常羡慕。我感到很自豪,这日子,真是越来越让人有奔头。”
在曹妃甸,还有许许多多像首钢一样的公司给当地人带来了实惠,让很多当地居民的生活走上了“快车道”。
▶▶左玲:创业青年逐梦曹妃甸
来自哈尔滨的左玲是个24岁的女孩,她在曹妃甸经营一家理发店,带领着自己的6人团队,通过打拼,成功撑起了一片天。在她眼中,曹妃甸就是创业青年实现梦想的乐土。
在曹妃甸的居民区昱海澜湾A区,左玲的理发店装修得很是精致,有6个理发位,2个洗头台。“当时,我干这个行业就是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是干这个的,他在这里做得不错,挣到了钱,我就决定也来干。”左玲说,她自己其实是被曹妃甸巨大的财富效应给吸引过来的。
开理发店要投资20万元,当时家里人一致反对,认为曹妃甸客流不多,前景不好。左玲用了半年时间考察,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认为这里潜在着商机,便毅然选择了一个临街门脸。左玲说开店时店里只有4个人,为了尽可能地节省开支,左玲竭尽所能,将门脸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是理发室,后面是居住室。居住室设立了3个独立小间,白天工作在前面,晚上就睡在后面。
理发价格定位在大众价位,这个理念让左玲的店迅速站稳了脚跟,并得到了发展,随着顾客的增多,现在她的团队由4人增加到6人。
看到身边许多创业成功的实例,感受到了曹妃甸创业者浪潮,左玲有了更长远的目标——按照店面的租房协议,虽然租金每年上涨5% ,但左玲还是一口气签了3年的协议。“当时顾客少的时候我都走过来了,现在条件好了,我肯定要坚持做下去。以后来曹妃甸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我这个理发店作为社区一个配套设施,会有更大的发展。我希望以后通过努力,争取在这里开分店,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左玲说。
曹妃甸,这个昔日的小沙岛,如今的创业宝地,正像一艘希望之舟,载着怀揣梦想的有志之士们,扬帆驶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相信随着曹妃甸的发展壮大,这里的人们将生活得越来越有滋味,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正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中所唱: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