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驴友沿“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进藏⑭
上千公里行程内最后一眼看到树
①
②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按照总领队的安排,我们6月18日在拉萨自由活动一天。
进藏前查阅过资料的朋友,都知道拉萨三大必去之地——布达拉宫、大昭寺、纳木措。因为已经4次来拉萨,记者当天早晨将同行驴友送上车后,独自乘坐公交车去了哲蚌寺。进入寺内不久,碰到一位西安驴友,正巧搭伴同游。
步行进入大门后还要走一两公里的距离,汽车则可以开进去。我们抄相对较近的土路,路边有一块写着“树林里有野狗、牦牛”的警示牌,果然就在牌子附近看到了一只虎视眈眈的黑色牦牛(图①)。
哲蚌寺系黄教六大寺庙之一,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10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1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忽然想起之前去过的米堆冰川,那时我们几名男士全部兴奋地在冰川前赤裸上身,体验人生的豪迈。
从哲蚌寺可以看到拉萨市区高楼林立的西部区域。寺内游人较少,最高处的山坡上,是雪顿节时的晒佛台。每年雪顿节哲蚌寺都会举行晒佛仪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吸引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祷福,场面壮观,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这一盛况。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参观完哲蚌寺后,记者与西安驴友再次结伴乘公交到达色拉寺。与哲蚌寺的相对冷清相比,这里可谓人潮汹涌。下午3点,正赶上这里的“辩经”仪式。在僧人们辩经的树林外,已经围满好奇的游客。
6月19日,我们此行的“川进”结束,开始沿109国道(即青藏公路)踏上“青出”之旅。青藏公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止西藏拉萨市,于1950年动工、 1954年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较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沿途可看到草原、盐湖、戈壁、高山、荒漠等景观,是5条进藏路线中最繁忙的公路,全长1937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青藏公路的海拔虽高,但起伏相对平缓。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前,从拉萨到青海西宁或四川成都往返一次,靠人畜驮,冒风雪严寒,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单程是数个月),而公路通车后只需数天,大大缩短了交通时间。
淋漓了一夜的冷雨,6月19日早晨仍然时断时续。从当雄县的岔路,我们驶上了通往纳木措景区的岔路。为了防止牛羊啃食,路边的树木用铁网和围栏保护起来(图②)。我们当时不觉得珍惜,后来才回忆起来,这是我们此行抵达格尔木之前,上千公里行程内最后一眼看到的树。
上次进藏时曾听说,那曲地区处于高寒冻土带,如果种活一棵树,政府奖励3万元。记者曾开玩笑说,把树身附近的地层内埋上暖气管,可真要实施起来,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个“3万元”,也许比电影《不见不散》中“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50公里宽的口子”的设想还要突兀。
记者 杨文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