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430课堂”的舞蹈教室练习舞蹈 记者 付卫峥 摄
孩子们跟随志愿者学习书法 记者 付卫峥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记者 赵立峰)小学生下午4:30就放学了,可是家中大人却要晚6时才能下班,放学后孩子四处乱跑家长怎么能放心?为了回应群众这一热切诉求,唐山市已经以社区为单位,在多个适宜的社区开展了“430”课堂服务活动,吸引孩子们放学后前来。目前部分社区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受到了家长的极大欢迎。3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其中较好的社区--缸窑街道明华楼社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下午4:30,记者在缸窑街道明华楼社区三层看到,“430课堂”的7间活动室里热闹非凡,20多名孩子正由身着统一蓝色服装的志愿者分别引导,进行舞蹈、书法、剪纸等不同的课程训练。走进温暖的舞蹈室,在悠扬的乐曲中,10名孩子在一名舞蹈志愿者的带领下做动作,挺胸、收腹、抬腿,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地完成,志愿者则不时进行指点。据了解,这些孩子到这里上课已经不是件新鲜事,新学期开学后,孩子们放学后就喜欢来这里,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半年前,家住该小区的王静珍女士一直为外甥女没处去发愁,自从听说社区开展了“430课堂”后,每天便将外甥女送到社区,让志愿者老师帮助辅导。“孩子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很忙,我没有能力培养孙女各种特长,又要腾出时间来为儿女们准备晚饭,现在有了专业的老师辅导孩子,解决了我们这些长辈们的难题,让孩子有了安全放心的去处,还让孩子增加了新知识,确实不错。”王女士对于“430课堂”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她的外甥女在这里上了书法、跳舞等兴趣班,都是免费的。
明华楼社区的“430课堂”从2015年6月起开始,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现在已经有24名志愿者,不定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孩子们情操,把关爱儿童成长的服务落实到细微的工作中,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上小学的张益宣就是“430课堂”的一员。性格外向的她在刚来到“430课堂”时很调皮。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社区的志愿者老师和社工积极主动地与她进行交流,为她挑选了舞蹈班,在舞姿的规范下,张益宣逐渐养成了稳重的性格。“我们‘430课堂’不仅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我们更加关爱孩子的成长。每一位志愿者老师和社工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课后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促进他们的成长。”社区书记王君凤说。
明华楼社区开展的“430课堂”服务切合实际,源于开展的城市社区“微行动”的社区调研。“当时了解到许多社区居民有学生课后托管的需求。特别是工薪家庭,下午4点半,爸爸妈妈都还在工作,没时间接孩子,爷爷奶奶们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接回家又没办法辅导孩子们的功课,所以就考虑能够联合社会组织资源采取‘社工+义工+社区(党员)志愿者或者社区工作人员’多方联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社区学习,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王君凤说。目前“430课堂”举办多期,截至现在累计服务2500余人次,接纳了几十名附近小学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这些课程的老师都是免费的。在社区教孩子舞蹈的洪长菊是舞蹈学校的一名老师,她每周来社区上一次课。她的家住在城市的西南部,而社区又处在城市的东北部,她每次来都要乘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但她毫无怨言。“作志愿者就是为他人服务,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她说。让洪长菊感到欣慰的是,家长对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建了一个群,方便和家长交流,很多家长把我当成老师看待,非常尊重,孩子不来上课,家长都会主动请假。”
“430课堂”的举办受到了不少家长的欢迎,对此,唐山市相关部门也希望更进一步把这一好事做好,事实做实。唐山市文明办近日下发文件,决定开展“都来学雷锋 城市更文明”行动,其中一项就是要开展“四点半课堂”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文件指出,通过在适宜开展活动的社区组织志愿者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孤残等家庭的孩子放学后没有家长接的情况,结合社区实际,在社区活动中心安排专门社区志愿者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辅导作业、互动游戏等,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提高课堂的质量,让学生对课程逐渐“上瘾”,保证有更多的社区有这项人性化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