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记者 郑义祥 通讯员 常晓宁)春风送绿,万象更新。日前,笔者走进乐亭县雷刚果树专业合作社的新品种苗木繁育基地,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四五十名村民将刚刚挖出的果树苗木整理打捆,装上运输车辆,准备销往大连、北京等地。
据了解,雷刚果树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依托县域丰富的水果资源,致力于果树种植、果品销售、新品种苗木繁育、果品储藏,现已吸纳300多户果农入社,果树基地面积达5650亩,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我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实行品种、技术、品牌包装等‘七统一’的管理模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果农500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吴殿民告诉笔者。
近年来,乐亭把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采取能人“带”、企业“办”、基层组织“牵”、服务部门“领”等措施,进行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活力源”。
在冀东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笔者看到现场货运车辆进出频繁,甜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各种瓜果蔬菜汇聚于此,本地、外地的商贩忙着挑货、谈价、装车。据物流中心负责人马绍春介绍,冀东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一期项目果菜交易区,于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年交易额近30亿元,二期在建项目冀东国际农产品加工及综合贸易区为大型农副产品物流加工平台。“整体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临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与全国各大城市的对接,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马绍春说。
“减生产主体、扩规模经营,减初级产品、扩加销能力。”乐亭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产“接二连三”交叉融合的格局,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产业链延伸型、产业集聚型、功能拓展型、新业态嫁接型等发展模式。同时,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合作模式,打造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更好的带动或辐射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日前,该县“冀东农产品联合体”被评为“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走进万事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笔者看到,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里轻点手机,便即刻完成了日光温室的温度、湿度调控。“现在我们通过物联网系统就能精确检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等数据,并能根据作物需求进行调控,真正实现了科学种菜。”公司董事长张涛告诉笔者,目前公司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实验示范、技术咨询培训、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应用、休闲观光、采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采取传统渠道和电子商务两种方式进行营销,现已在全县400多个村建立农资直销点,技术服务体系直接服务农民1300户,农资供应体系辐射20多万农民,公司生产的“呔诚”果菜已成功进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中高端市场。
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该县农业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乐亭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并被列为2016年“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目前,该县已制定完善无公害生产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10项,27万亩果菜基地通过省级环评认证,韭菜、西红柿等产品获农业部“绿标”认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产品认证全覆盖,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乐亭甜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年提高。
截至目前,乐亭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925家、家庭农场79家、专业大户285家。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形成了以精品果菜、畜禽养殖、水产品、果蔬玉米、清洁能源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经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