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群为何会吹起“马屁风”?
然玉
近日,青海西宁城西区教育局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时:休息时间不要发;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批评表扬、拉票评比不发;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与工作无关的言论、图片、链接等信息不要发,避免“广告群”的出现;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 (10月15日新华社)
家长群里的众生相,此前已招致轮番群嘲。在其中,有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人则是溜须拍马乐此不疲,好好的“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群魔乱舞之下完全就是丑态百出。西宁城西区教育局一纸“新规”,明令防止家校网络平台成“拍马屁群”,其措辞之直接、发力之精准,也算是开先河了。
需要厘清的是,家长群里谄媚、拍马之风盛行,通常都是家长们自发为之。或者换而言之,其本质上乃是社会整体风气的投射。那么问题来了,教育局的新规,更多只是针对学校、老师们而言的,其并不能约束家长的言行举止。既然如此,防止“拍马屁群”出现,又从何谈起呢?
要知道,“拍马屁群”的形成,并不是教师们履职不当的结果,而是特定相处模式、沟通方式的“并发症”。从很大程度上说,乃是家长、教师网络化人际关系“过热”的产物,这同样是一种过犹不及。“家长群”人际关系的逻辑基础其实无比清晰:家长们客观上有求于老师,老师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于是乎,双方对待对方都是谨小慎微、唯恐不周。家长一方固然是一贯的吹捧奉承,教师一方对此也不敢冷眼相待故而只有虚与委蛇,而这又反过来激励家长们变本加厉地溜须拍马。
当然,指望发放一纸文件就完全杜绝家校网络平台成“拍马屁群”也许不切实际,但此举至少给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标准化、模本化的“家长群”生存指南,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得到了“分寸感”的庇护,从而避免了防不胜防的人情经营和关系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