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震后重组家庭故事多
她直接当了三个孩子的妈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42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碎了很多家庭,原本安静祥和的生活被突然摧毁了……刘素芬和张兴隆这两个从废墟中幸存下来的人,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牵起了彼此的手。他们重拾一砖一瓦,组建起了新家庭。
“我们自然、平和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想昨天、过好今天、迎接明天。我们要珍惜缘分,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刘素芬说。
重组家庭只为“帮他一把”
1976年地震来临前一天,在唐山一家医院工作的张兴隆本该值夜班,但临时被安排去防疫站开会,由另一名医生替他值班。谁知,当天夜里大地震,值班医生震亡。幸存下来的张兴隆缓过神来,立刻拼命扒救妻儿。最终,三个未成年儿子得救了,张兴隆却没能救出妻子,夫妻二人从此阴阳两隔。
逃过天灾的魔爪后,当年30岁的刘素芬因感情问题,又于1977年结束了短暂的婚姻。接连打击让她不再相信爱情,决意余生独善其身。
一个人到中年,另一个风华正茂;一个带着3个儿子,另一个是没有生活负担的企业正式工;一个是不懂浪漫的工作狂,另一个是坚强自立又别有风趣的女子……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奇缘早已注定,尽管他们之间并不搭调,但在那时那刻,这两个素不相干的人水到渠成般走到了一起。
初次相识,刘素芬就被张兴隆的3个儿子深深触动了。“他是个称职的医生,却不是个称职的父亲。”她说,张兴隆是个工作狂,不怎么过问家事。3个孩子衣不蔽体、眼神黯淡、身体瘦弱,见到刘素芬异常热情,他们是那样渴望母爱。可和张兴隆相处后,刘素芬感觉他与自己理想中的人相差太远。
“张兴隆不帅,年龄又大我很多,说起浪漫那更是没影儿的事儿!”刘素芬说,在和他相处的日子里,他只约自己看过一场电影。“他7岁小儿子非要跟着去,我说就带他去吧!到了电影院又买一张票。可他后来买的票和之前的不挨着,我只好跟他小儿子坐一起了。”刘素芬深深记得,那部电影叫《甜蜜的事业》,可她的心苦涩极了。更可气的是,散场后两人走散,张兴隆自己回家了,刘素芬只好把孩子给他送了回去。
虽然数落着张兴隆的种种不好,但刘素芬的话语依然透着她对这场重组婚姻的信心与笃定,因为她至今都记着张兴隆那句让她下定决心的话:“尽管我们很需要你,但我知道我各方面都不如你,你也别太勉强委屈自己,可以找个更理想的,我们做一般朋友就好。”听着张兴隆如此真诚的话,刘素芬被感动了……
生活艰难,咬紧牙关
基于张兴隆和他的3个儿子太需要刘素芬,1978年初,两人结婚了。没有过多的浪漫、没有婚礼尚且不说,照顾孩子、管理家务、伺候老人……众多家务事一股脑儿全被推到了刘素芬面前。她淡淡地想,婚姻啊,也就是在一起搭伙儿过日子!既然选择了,就要做一个好妻子。
破碎的家庭重又完整了,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要强的刘素芬使出全身的本领把家里收拾一新,没几天,三个孩子全都换上了崭新的衣裤。刘素芬又把张兴隆82岁的老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侍奉,街坊邻居对她赞不绝口。
刚结婚4个多月,医院就派张兴隆去北京进修两年。3个儿子和老母亲的饮食起居由刘素芬一个人负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我倾尽所能,承担起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实的生活容不得刘素芬去适应婚姻,更没有给她这个新晋主妇去学习的机会,她的生活除了上班,就是洗衣做饭、担水劈柴、辅导功课……“我上白班时,提前做好饭菜,午休半小时我骑自行车回家给他们热饭;上夜班时,白天根本没多少时间睡觉;天冷时,我日夜赶织毛衣怕孩子们赶不上穿。”她说。
刘素芬的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有一次午夜,刘素芬下4点班回家,担心婆婆和小儿子睡不好,就悄悄推开了他们的屋门看看。刘素芬刚一探头,婆婆把她当成了贼,拿起拐杖把她的头打出了个大包。“婆婆特别喜欢到外面去捡破烂,经常犯糊涂找不到家,害得我心急如焚,到处寻找。”就这样,刘素芬身心疲惫,每天都被累得精疲力竭。
那时经济条件差,刘素芬娘儿5个人月收入仅40多元钱。孩子和老人都需要营养,刘素芬隔三岔五就会做点好吃的为他们补身体,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半年后,张兴隆回家探亲。看到3个儿子都长高长胖,老母亲很康健,他特别高兴。转头看见妻子面黄肌瘦,他又心疼不已:“辛苦你了!等我进修回来给你补充营养。”刘素芬半开玩笑地说:“你啥时候能让我吃够煮鸡蛋,我就满足了!”
苦尽甘来,迎接幸福晚年
纵然往事如烟,烟火也灼热;纵然昔日之苦,苦中也有乐。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刘素芬悉心协夫,为婆婆养老送终,将儿子培养成人,而自己也逐渐进入花甲之年了。
1996年,刘素芬和老伴儿都退休了,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了。然而2000年,张兴隆突发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先后两次入院治疗,走路上下肢不协调。“好不容易熬到了头,他又病了,我的命怎这么苦?我这辈子还能好吗?”心里虽然觉得委屈,但刘素芬一刻也不敢怠慢,依旧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张兴隆,像对小孩儿一样教老伴儿走路,累得她整天腰酸腿疼。
4年后,张兴隆的病好了,恢复得比原来还精神,人也变得爱说爱笑起来。纵使生活风雨坎坷,让他们夫妻能够在晚年相依相伴,刘素芬心存万分感激。
她曾给孙女讲:“我小时侯看奶奶吃煎黄花鱼很馋,心想我啥时候也当奶奶多好,能吃黄花鱼!”孙女笑着说:“奶奶,你现在已经当奶奶了啊!让我爸给你买好多黄花鱼吃吧!”对于幸福,刘素芬有着朴素的理解——养老金越来越多,衣食住行不愁,吃够煮鸡蛋的小愿望也实现了。“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幸福生活的‘末班车’。”
让刘素芬更暖心的是,那个不善言辞的老伴儿在默默践行着诺言——“一辈子都对你好”。她摔伤了腿,老伴儿贴身伺候;她每天去泳馆游泳,老伴儿随行左右,扶她上下车;她和朋友聚会去玩,他看天气不好,马上想办法去送雨具……
2010年,刘素芬患上了冠心病,每年都要住院,张兴隆总是日夜护理,无微不至地床前伺候,“任何人照看我,他都不放心。每次吃药,他都是把6种药配好,像对孩子一样端着水让我吃。”有了老伴儿的悉心照料,多年来,刘素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配药。
作为医生,张兴隆深知冠心病的凶险。为了让刘素芬省心,原来对做家务一窍不通的他,开始学习买菜、做饭、洗衣服,还将经济管理权揽过去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都由他去操办。因为病痛,刘素芬偶尔烦躁,张兴隆总是耐心开导:“慢性病只要按时吃药、心态好、少生气、科学饮食就不会有大问题的。你放心,只要有我在,你就是病卧在床,我也不会让你受罪!”
尝遍五味,坦然面对得失
2016年,刘素芬身体好转,老两口商议夏天去海边休养避暑,便提前买好了车票。然而不幸却再次袭来——张兴隆患上了晚期肺癌。“我得了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世。我已经没有治疗的价值,更不愿看到你人财两空。所以我要放弃治疗,你要面对现实……”张兴隆的话,让刘素芬心痛不已。
此后,他开始着手整理家里的房屋手续、各种证件,交代退休金卡密码、各种交费地址,刘素芬吃的各种药去哪买、怎么吃……
农历二月初六是张兴隆80岁生日。儿孙绕膝地过完最后一个生日不久,他安详地与世长辞。
“哭也是过,笑也是过,我学会了隐忍、释怀,坚强地面对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我要为老伴儿守好这个家,让他含笑九泉,也让所有关心我的亲朋们放心。”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刘素芬渐渐从悲观情绪中走出来,决定活好余生。
在政府的规划下,她又一次改善了居住环境。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有儿子和儿媳的陪伴,刘素芬不觉得孤单。她说:“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让老伴儿住一住新房!”记者 刘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