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活一场
李焱
12月24日晚,电视剧《那座城 这家人》完美收官。23天时间里,我和全国观众一样,搬小板凳追剧。夜幕降临,只要旋律响起,就会与剧中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沉浸于他们的悲喜人生。
12月2日起,湖南卫视开播这部剧,豆瓣评分最高8.3分,播放量突破5亿次。网友微博和弹幕评论:太催泪又接地气,“在寒冷的冬季看《那座城这家人》心里温暖。”外媒报道更加直接:中国电视剧再现“地震年代”,时代记忆成就国民催泪大剧。
唐山人不愿意回忆七·二八,但灾难题材却是影视剧所钟爱的。这些年,大地震题材拍了不少,可唐山人却不买账。不是父老乡亲挑剔,实在是一些作品渲染苦难,传递悲观,缺乏生命的暖意,缺少人间大爱。简单说,没有“唐山味儿”。
唐山味儿究竟什么味儿?我理解,不是方言也不是民俗,而是骨子里的唐山特质。唐山人戏称自己“震漏儿”,震后抱团取暖挺过难关,平常日子乐观豁达,待人接物热情豪放。经历过“大难”,他们享受着“后福”,更加懂得生活,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磨难,都能容忍,都能奋争,都能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
非常荣幸,我是唐山人。我了解他们,热爱他们,为他们写书编剧,是我潜藏内心多年的小秘密。童年时期,作家梦心底萌芽;学生时代,作文多次获奖;医院工作,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考进报社,成为职业记者……回忆我的前半生,竟然从未远离文字,远离文学梦,而所有文字的核心,离不开唐山和唐山人。
二十年时间,我在记者和作家之间切换,在新闻采写与文学创作中互利互惠:
2006年,完成纪实文学《新唐山三十而立》,全景展现唐山震后30年发展变化;
2008年,讲述大地震劫后余生三兄弟奋斗故事的长篇小说《唐城兄弟》,与读者见面;
2014年,长篇小说《平安扣》面世,2017年获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16年,新闻论著《播火集》出版;
……
还记得十几年前,我有幸见到当年领导唐山抗震救灾工作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迟老欣然题词:“书敬李焱同志,与唐山人民同行,为英雄的人民大书特书,是难能可贵的。”从2008年起,我用业余时间着手《平安扣》创作,尽管中途几次搁笔,但迟老的那句“为英雄的人民大书特书”,却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促使我坚持下去。
创作的冲动,讲述唐山故事的欲望,催生文学梦、影视梦,是梦想推着我赶着我不走寻常路,不做平庸者。从33万字小说《平安扣》,到40集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莫问寒窗几多苦,十年一剧梦终圆。
有人问电视剧和小说的异同,我觉得两者都是写实的,生活流叙事。可以说,小说的核儿没有变,平实朴实基调没有变,人物环境也没有变。工业城市,工人新村,小山儿,震后新砖楼,楼上楼下的大家庭,南大洼和南湖,等等。总之,让唐山人觉得亲近的元素,剧中没有丢。
细心的读者和观众会注意到,其实小说和电视剧中呈现的是两个“家庭”,一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相亲相爱的大“家”;一个是新组合的,相濡以沫、互相疗痛的小“家”。劫后余生的人们,互相搀扶着、安慰着,用人间大爱弥补灾难造成的创伤。这是唐山大地震后特有现象,这种“爱”超越了家庭之爱和血缘之爱,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电视剧和小说不同的地方更多。不少人问我,为啥王大鸣那么轴,每件事都不计后果?林智燕死而复活,有没有生活依据?杨艾那么善良无私,为啥让她离婚,最后因病去世?……《那座城这家人》落下帷幕,欢迎朋友们从剧情中分出心来,读读原著,感受一下唐山人、唐山事儿、唐山味儿,或许您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答案。
我还想说,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有它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小说人物故事相对简单,无法支撑起40集电视剧,需要增加新人物,架构彼此关系,增加戏剧冲突。虐心也罢,催泪也罢,就是要让故事更好看、抓人。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主创人员在记录时代故事的同时,更升华了内容和精神主题。
其实,无论是小说中人物,还是电视剧中角色,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唐山百姓,有着共同的创痛经历,唐山精神在他们身上,主要体现在行动和人生抉择上。他们震后自救互救,先人后己,风雨同舟;他们以大爱包容伤痛,携手相伴,共同走过坎坷几十年;他们笑对困难,无所畏惧,用诚实本分的劳动,创造着温饱和幸福。他们就是我们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他们就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唐山人!
阿云嘎在《重生》这首主题歌里道出唐山人的心声——
“在这片重生的土壤,泪滋润了绽放,把多的路活成褒奖,所有幸福才可以安放。笑着活一场。”
上天留我,我一定不负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