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2 07:07:3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非遗”在唐山丨市级非遗项目古琴传统手工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颜景春:成风之斫打磨天地清音

视频:魏伟 赵亮 王欢

□ 记者 魏伟 通讯员 云成林

古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演绎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承载着东方高雅艺术,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礼乐文化。古琴斫制技艺与古琴艺术相伴相生,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传统手工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颜景春,以独到匠心,于刀削斧斫中,传续天地清音。

图为颜景春打磨古琴底板。 记者 赵亮 摄

琴音千年

伏羲式“九霄环佩”琴、仲尼式“玉壶冰”琴、蕉叶式“蕉林听雨”琴……颜景春家的墙壁上,悬挂着多张他亲手斫制的古琴。谈起古琴艺术及斫琴技艺的历史,颜景春滔滔不绝。

古琴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之一,古琴斫制起源于上古。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记载:伏羲作琴。《琴当序》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新论·琴道》记载: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古琴原为五弦琴,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五行,发展至周朝,文王、武王各增加一弦,定为七弦。

到唐朝,古琴的形制及斫制工艺基本定型并达到巅峰,尤以雷氏家族的斫琴技艺最为精湛。唐代古琴整体特征厚重宽大。发展到宋朝,古琴外形尺寸变小,琴面弧度趋缓。故,斫琴界有“唐圆宋扁”之说。在古琴形制上较常见的有: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使古琴在形态美学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古琴有散音7个、泛音91个、按音147个。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静”是琴音最大的特点,即安静的环境和心境。古琴之音安静悠远,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图为颜景春展示、介绍其古琴作品。 记者 赵亮 摄

斫琴之道

指尖轻拨琴弦,余音绕梁不绝。轻轻抚摸“蕉林听雨”琴,颜景春娓娓讲述他与古琴的过往,陷入独属于他的斫琴之道。

44岁的颜景春,祖籍山东曲阜,是颜氏第76代传人。他自幼喜爱国学,尤酷爱古琴。20多岁起,他便在父亲的熏陶下研习古琴琴艺,也对斫琴技艺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喜欢弹琴,斫琴的初衷,其实就是想自己能有一张好琴。”颜景春说。

既然决定斫琴,颜景春广泛查阅古今书籍、资料,如《与古斋琴谱》《碧落子斫琴法》《斫琴法式》《斫桐集》《古琴制作法》等,研究《传世古琴的制造工艺》《古琴的制作与传承》《古琴工艺初探》等文章,提升斫琴理论修养,并向父亲学习木工技艺,走访斫琴名家。“斫琴之前,仅准备工作就做了两三年的时间。”颜景春说。

古琴斫制需经选材、干燥、木胎粗加工打形,再根据每块料不同情况调整、制作。一般而言,古琴斫制流程包括选胚、制胚、掏琴槽、做底板、合琴、镶岳山、披布、刮灰、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拴弦等上百个步骤。“面板的选材一般选用几十年的老杉木,越虫蛀越好,这样的木质松透。底板选用梓木,硬度大,对声音的反弹好。”颜景春拿出一块半成品底板和面板,一边展示一边介绍。

“斫琴最关键的技术就是挖琴槽。”颜景春说,古琴是体振动乐器,挖琴槽时要根据木材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一边挖一边听。挖好琴槽的木胎用苎麻包裹,然后上灰。苎麻防止木材开裂,抵抗木材震动出现的狼音。颜景春斫制的古琴,每一根弦与琴面的距离都有严格的数据。第四徽,1、4、7弦距琴面分别为3、4、5毫米,第七徽分别为4、5、6毫米,第十徽为3、3、3毫米。同时,他拜访多位漆艺大师,认真学习研究髤漆工艺,使古琴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古琴木胎音色高亢,灰胎是为了将琴音压制到柔和、适中的音量。调节琴弦音域,大弦要有钟鼓之音,小弦要有风铎之声,这对斫琴师的要求很高。每张琴清音难遇,是技术、工艺、材料的综合体现。好琴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颜景春感慨地说。

图为斫琴工具。 记者 赵亮 摄

古艺传承

“没有废琴百张,哪来余音绕梁。”斫琴师斫制出淳和淡雅、清亮绵远的琴音着实不易。

“这张‘九霄环佩’琴,是我斫制的第一张琴,可以说基本成功。”颜景春说。“九霄环佩”琴,通长124厘米、隐间114.2厘米、额宽21.8厘米、肩宽21.2厘米、尾宽15.4厘米、厚5.8厘米,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紫漆,面底多处大块朱漆补髹,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霜灰胎,伤处可见灰胎下以葛布为底。此器形制极为古朴浑厚,琴背铭刻,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琴名,下方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行书“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及“诗梦斋印”一方。颜景春根据资料记载进行仿制,其斫制的这张琴,选用泡桐面板,木质较软,加工难度低。“这张琴是七八年前,一边摸索一边斫制,自己留作纪念。”颜景春说。

通过多年的斫琴实践,颜景春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斫琴技法。在琴材选择中深入研究各种木材声学特性,根据特性不同来调整槽腹结构,使后期成琴音色纯净、温润;在木胎制作中,通过对“低头”“塌腰”尺寸比例的调整,使后期成琴的演奏手感极佳,轻微落指即可琴弦贴面,出音扎实,并采用特殊工艺,使所斫古琴更适合在北方的演奏与存放。2015年8月,他成立了斫琴工作室“知桐斋”,专业从事古琴的古法手工斫制工作与研究,其子和外甥随其学习斫琴技艺。

多年来,颜景春根据资料记载,1:1仿制了宋代仲尼式“玉壶冰”琴、明代蕉叶式“蕉林听雨”琴等历史名琴。“我现在正在探索、斫制一张无底琴。它没有底板,也没有资料可考,只有一张照片。历史上,乾隆皇帝曾有一张,我不知道是否能斫制成功。”颜景春说。

斫琴技艺博大精深,斫琴师将自己对音乐、木材和琴道的理解,融入古琴作品,以斫琴技艺延续太古遗音。颜景春说:“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学文化的复苏与回归,古琴文化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会努力继承先贤斫琴技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编辑: 李强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