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赋能高品质建筑
——走进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花海院区项目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刘涛
安全帽上闪烁的定位红光与智能监控形成动态防护网,平板电脑上的BIM(建筑信息模型)随施工进度同步“生长”,地面抹光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作业,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流转着人员、机械、进度等百项数据……近日,省重点项目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开平花海院区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作为首批智能建造示范项目,中国二十二冶集团通过建筑机器人与AI、BIM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智能建造赋能高品质建筑的生动场景。
“请正确佩戴安全帽!”记者刚踏入施工现场,智能AI监控系统便发出清晰的语音警示。抬头望去,每位工人的安全帽上都镶嵌着红色定位灯,这些看似普通的防护装备,实则是智能管理系统的“末梢神经”。
“红色定位安全帽与智能AI监控、广播系统联动,构建起全时段、无死角的动态安全监督网络。”一期工程项目经理樊志鸿介绍,系统不仅能实时追踪所有人员动态,还可自动识别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违规进入危险区域等行为,第一时间通过现场广播发出警示。工程、安全管理人员通过视频监控模块,能即时调度处理各类问题,管理响应速度提升60%以上,所有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数据库,形成可追溯的安全管理档案。
走进项目技术部,BIM工程师正通过三维建模软件优化门诊楼的管线布局。屏幕上,医院的立体架构清晰呈现,每根管线的走向、规格、连接节点都一目了然——这是BIM技术构建的“数字孪生医院”。
“设计是项目建设的源头,BIM技术让设计从二维图纸升级为三维动态模型。”樊志鸿解释,项目将BIM技术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通过施工模拟视频辅以注释,动态展示复杂工艺的操作步骤与质量控制点,形成“视频交底+模型交底+图纸交底”的三维交底体系。施工进度与BIM模型动态匹配,能提前预演施工方案执行情况,精准排查潜在冲突,大幅降低项目返工率。
在医技楼坡道施工中,因其弧形结构复杂、标高变化多,施工人员难以通过平面图准确理解设计意图。BIM团队绘制三维坡道模型,精确标注每块构件的位置、规格及标高,用不同颜色区分混凝土强度等级,让施工班组“按图施工”时一目了然,最终实现一次成型、零返工。
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成为施工提速的重要支撑。门诊楼施工现场,地面抹光机器人、地坪漆涂敷机器人、腻子打磨机器人等智能施工设备精准作业,无人机、机器狗等智能巡检设备全方位巡查。“地面整平机器人误差可控制在5毫米,优于人工10毫米左右的精度,多数智能装备效率达到人工的两三倍。”樊志鸿表示。
记者在智能建造指挥中心大屏上看到,大量BIM数据节点动态流转,实时呈现人员定位、机械状态、材料物资、施工进度等各类信息。樊志鸿介绍,项目已安装应用智能化模块26项,其中24项已投入应用,各模块推动各项技术集成应用,利用数字孪生、AI技术、智能装备,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材料物资、机械设备、场地环境和施工过程进行智能化组织和管理。
据了解,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约7.5亿元,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对推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升医疗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化施工设备以及智能物料、员工管理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加上对工序的周密排布,实现了工期缩短、成本降低。”8月8日,在我市召开的2025年工程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果交流观摩会上,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数字科技事业部总经理谌宏东分享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开平花海院区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引发与会者广泛关注。
此次交流观摩会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是协会2025年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推广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旨在总结推广数字化转型经验成果,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打造“数字中国”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