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09:33:3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张则林:喜欢往农民堆里扎的农技员

记者 金鹏 通讯员 张鑫瑶 刘洁 李盼盼

清晨6点来钟,滦州市油榨镇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则林就已经蹲在自己的优质农产品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里了。今年基地承接了国家产业体系150多个玉米品种和8组花生的试验种植和展示,此刻,它们都在努力地生长着。

“则林啊,我那地里的玉米今年指定比去年打得多,这新品种就是好啊!你跟我看看去!”种植大户缪振双兴冲冲地找到张则林。今年,他的地里种的是基地推广的科腾518玉米,这个品种,抗病抗倒伏,而且高产,去年在石崖村的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882.2公斤。缪振双一边说话,一边拉起张则林,“跟着你种地,我们是越赚越多!”

张则林2001年大学毕业后,到油榨镇政府任农业技术员,他不爱坐在办公室,最喜欢的就是往农民堆里扎,跟黄土地打交道。优质农产品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为了能选出更优质的品种,2013年4月,张则林自掏腰包,在望府台村承包了4亩地做基地,专门进行玉米种植试验。他从种子市场买来了20多个品种的种子,播种、田管、锄草、除虫,他几乎是住在了地里,人也变得“邋里邋遢”,秋后测产,成功筛选出了农大372这一品种,亩产可达800公斤,而且出芽率高,耐密度性好,更适合机械化单粒精播。

“单粒精播最大的好处就是后期不用间苗,能节省很大一笔人工开支,但对种子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宝农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镇托管了2000多亩土地,理事长李增武正为拿不准精播的种子而发愁,“一个人一天最多能间3亩地苗,工钱一天按50元算,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基地的试验成果给他送来了“及时雨”。第二年,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上全部种植了农大372玉米,仅人工一项,当年就节省了3万多元。

更多的老百姓对试验结果持的是怀疑态度。“就这么一回试验能代表个啥!你种你的,我种我的!咱俩比比看到底是谁的收成好!”油榨村的王桂合跟张则林打了赌。在相邻的两块地上,一边是机械化单粒精播的农大372玉米,另一边,王桂合套上他的老黄牛,用最传统的模式,一撮一撮地撒下了他自己的玉米种,为了保证出苗量,每撮都小心翼翼地撒了至少3粒种子。十几天后,嫩绿的小苗钻出了地面,王桂合心里却有些没了底儿,自己的地里,一亩地也就2700撮苗,而相邻的地里,一亩地出苗出到了4000株不说,小苗出得那叫一个齐整!秋收的时候,单料精播的农大372亩产达到了750多公斤。王桂合完全服了气,“明年啊,我也跟你种!”

坚持试验的张则林吸引了唐山农科院研究员刘晓光等人的注意,基地也加入了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和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唐山试验站的玉米、花生试验。有了试验站的支持与指导,他的劲头更足了,试验也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他几乎天天从早到晚都长在了地里。

为了争取更好的试验结果,2017年,基地再次搬家,搬到了地力和配套条件更好的于家河村。在随后的几年间,基地承接的试验项目越来越多,先后与北京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山东花生研究所、河南省经作所建立了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吸引了美国先锋公司、美国老虎硫公司、日本住商公司、北京中捷四方、昆山科腾等知名农业科技企业前来试验示范。登海605、科腾518、科腾618、远杂902等优质玉米、花生品种先后在基地脱颖而出。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认可试验结果,更好地推广优质的好种子,张则林将基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在试验区旁边,又设立了70亩的展示区,从播种到收获,每年都要在展示区召开两到三场现场会,邀请周边群众来参观,让群众亲眼看一看,亲自比一比。目前,基地的花生、玉米种植已推广到滦州市及周边迁安、滦南、卢龙等县(市、区),总增产量达1850万公斤,累计促进农民增收7600余万元。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