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09:02:3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传承大钊精神 汇聚青春力量

传承大钊精神 汇聚青春力量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 于海英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而且是一位践行党的宗旨、知行合一的卓越共产党人。他身上所具备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是我们每位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生动学习教材,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学习李大钊“矢志民族解放”的坚定信仰,保持“忠诚”之心

李大钊少年立志,“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矢志民族解放之事业”既是李大钊的初心,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有了执着的追求,李大钊才能够立足于中国国情,分析世界变幻局势,从而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李大钊再也没有动摇过。面对敌人的缉拿,他在写给妻子赵纫兰的信中这样说道:“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目前统治者的猖狂,只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用多久,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中国,竟是谁家的天下!”

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李大钊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毫不隐瞒自己坚定的信仰和伟大的抱负,“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面对杀人的刑场,李大钊毫无惧色,他第一个从容地走上绞刑台,用38岁的年轻生命向我们诠释了对初心使命的顽强坚守,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也为我们树立了理想信念坚定的高标和典范。

学习李大钊“平民主义”的执政理念,永葆“为民”之心

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独具慧眼,比同时代人更早更深刻地看到这个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李大钊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他投身革命的出发点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革命斗争中,李大钊始终同学生、工人、农民等普通大众打成一片,布衣素服,深入群众开展工作。

1923年1月,李大钊在《平民主义》中提出“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这一重要论述勾画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想,为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

学习李大钊“惟以求真”的务实作风,树立“求实”之心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文中指出:“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践行者。他较早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所以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并为中国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李大钊提出,“中国不欲振兴实业则已,如欲振兴实业,非先实行社会主义不可”,同时,他对中国如何实行社会主义又作出了进一步探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的社会主义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一“有异”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李大钊的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使李大钊同志当之无愧地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

发展是最好的纪念,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作为大钊故乡人,我们更要以大钊精神为引领,踏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编辑: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