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08:56:4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在精神传承的热土上,看见信仰的力量

在精神传承的热土上,看见信仰的力量

记者 田野

踏上乐亭的土地,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在一天的采访中,记者走过肃穆的李大钊纪念馆展厅,驻足于书声琅琅的大黑坨小学校园,流连在果蔬丰茂的温室大棚中。感言,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场关于信仰、传承与振兴的深度对话。

最打动记者的,是那些“人”的故事。

在李大钊纪念馆,12岁的红领巾讲解员王玮康一字一句复述大钊先生的名言时,眼中是有光的,那份超越年龄的庄重与真诚,让人动容。他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百年前那段历史的沉重,但他知道,“大钊爷爷是英雄,他的话要记住”。从孩子清脆的嗓音里,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李大钊故居,“蕙兰”巾帼宣讲队的队员们用朴实的乡音,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家”的脉络。在古槐树下讲故事,编撰“红色家谱”,让理论带着温度,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以小见大”的传播智慧,源于队员们对这片土地和这位伟人最深沉的爱。它启示我们,真正的精神传承,必须接地气、可感知、有生命。

在大黑坨村,记者看到了精神力量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村党支部书记谈起党员带头建起第一批大棚时的“敢闯敢试”,眼神依然灼热。村民们谈起如今“四季有收入”的好日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最生动的诠释。这里,“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化作了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责任;“妙手著文章”的智慧,化作了发展绿色农业和红色旅游的创新实践。“红”与“绿”在这里交融,精神与财富在这里共生。

采访结束时,夕阳为大黑坨村连绵的温室大棚镀上了一层金辉。记者心头一震,这不仅是一片物质的丰收之地,更是一片精神的丰饶之野。百年前,李大钊先生播下的革命火种与教育理想,如今已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作为记录者,记者深感荣幸,能用笔触勾勒这份传承的脉络。大钊精神,从未远去。它活在孩童清澈的诵读声里,活在乡亲们勤劳的双手中,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它告诉我们,最强大的力量是信仰,最深刻的传承是践行,而最美好的纪念,便是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编辑: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