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09:25:2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金秋好“丰”景 农民乐增收

昨天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各地采访见闻——

金秋好“丰”景 农民乐增收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郑义祥、梁赞英、徐喆、金鹏)耕耘有时,丰收已至。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从长城脚下到渤海之滨,我市各地区的农民以自己的方式共庆丰年、礼赞丰收。

漫山遍野的栗树被秋阳染得暖意融融,熟透的栗苞裂开缝隙,露出里面棕红油亮的板栗,带着山野间泥土的自然气息在空气中萦绕。山脚下的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收购站点前一派繁忙,农户们扛着装满板栗的袋子从栗林间走来,脚步声、说笑声与板栗滚落的“哗啦啦”声交织在一起。作为河北省首家板栗专业合作社,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有机板栗的种植、生产、加工与销售。“为确保采收规范,我们合作社在7个行政村设置了11个收购站点,以村干部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收购工作,严禁收购非本辖区板栗,禁止社员打青、机脱。对达标的有机板栗,合作社实行保护价收购。”合作社负责人张国华介绍说,“今年合作社全产区板栗产量达3000吨,较上年度平均增产约20%,有机板栗不仅赢得了市场认可,更让栗农的腰包越来越鼓。”

当下正是“中国花生之乡”——滦州市22.79万亩花生的收获期,滦城街道杨家院村的花生地里一片热火朝天。3台大型花生收获机一字排开、轰鸣作业,铁臂穿梭间,埋在土里的花生果与秸秆被“连根拔起”,经机身滚筒脱粒、筛土后,饱满的花生果源源不断落入随行的运输车厢。滦州市百信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秀云告诉记者:“我们今年派出了27台大型花生收获机,40多名社员协助收获作业、整理和搬运。今年气候适宜,花生长势良好,预计产量将比去年增加4%至5%,亩均毛收入有望进一步提高。”据介绍,滦州市深入挖掘“土特产”潜力,秉持科技赋能、机械强农、机制创新、品牌塑造的发展理念,做好提质、增效、增收、服务四篇文章,促进花生产量、品质双提升;深挖特色资源,打造多元品牌矩阵,围绕花生全链条发力,从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推广到生产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滦州花生”地域品牌;全力推动花生产业提档升级,打造“花生之乡”新高地。

滦南县2.5万亩红薯正是丰收季。在该县东黄坨镇红薯种植基地,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大家弯腰俯首,动作利落地将一个个红薯从泥土中翻捡出来,再进行分拣、装筐和搬运,田间地头充满欢声笑语。近年来,该县东黄坨镇、安各庄镇等地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将红薯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以“烟薯-25”为主的规模化种植,年鲜薯交易量达10万余吨,万亩红薯育苗产业化项目已建设育苗棚400个。该县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开拓线下团购和线上直播带货渠道,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将红薯推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通过参加展销会和推介会、举办“甘薯产业旅发大会”等方式,全力打响“滦南甘薯”区域公用品牌。

金风送爽,稻浪起伏。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桐城村水稻即将迎来收割之时,也是稻田蟹收获的时节。9月23日清晨,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已经穿戴整齐,开始打捞前一天布下的蟹笼。刚刚捕捞上来的螃蟹被统一装到盆里,口吐着泡沫,活力十足。“现在总种植面积一半以上都是稻蟹混养田,比单种水稻亩均收益可提高1.5倍。”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其志说。据介绍,近年来,芦台经济开发区积极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新模式,形成水稻护蟹、蟹吃虫饵、蟹粪肥田的食物链,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呜——”随着汽笛声划破海面,在日升一竿之时,渔船陆续靠岸,大批本地海鲜集中“登陆”——青灰色的梭子蟹挥舞着双钳,纺锤形的鲅鱼银鳞闪烁,肥美的皮皮虾活蹦乱跳……渤海岸边的乐亭县中心渔港的空气里充满了浓郁的海鲜味道,渔港码头瞬间变身“海鲜市场”。“今天渔获真不少,我们这一趟少说也有两千多斤!”“冀乐渔3686”号渔船的船老大李亮抹着汗珠告诉记者,得益于休渔期的严格保护,现在捕获的虾蟹个头更大、肉质更肥美,很受各地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捕捞海货黄金时段,他们紧锣密鼓地忙活,收入颇为不错。

与此同时,在古冶区习家套乡东李家套村东的润跃淡水鲈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们也正在手拿渔网,迅速抛洒,捕捞鲈鱼,并把这些刚捕捞上来的鲈鱼打氧、包装、称重。“淡水鲈鱼肉质鲜美、鱼刺少、营养价值高,不管是清蒸还是红烧都很受欢迎,平均每天我们能卖出2000多斤。”负责人李佑说,合作社占地50亩,现有标准化养殖棚16个。“今年我们投入了100万尾优质鲈鱼苗,目前已累计产出鲈鱼60万斤,按照当前市场价,带来了近1200万元的销售收入。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今年我们又在王辇庄乡规划建设鲈鱼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养殖大棚17个,建成后年可增加产量100万斤,总产值可达4000万元。”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