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09:36:4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耕海牧鱼,打造“蓝色粮仓”

耕海牧鱼,打造“蓝色粮仓”

——海洋渔业生产一线探访

王冠杰 赵雅静 葛倩 王志丽

发展海洋经济,渔业大有可为。我市地处渤海之滨,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洋渔业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保持着稳步向前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4年,我市海洋渔业成绩斐然,产值达107.4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1.7%,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海水产品总产量37.1万吨,同比增长2.12%。

当前,在建设海洋强国、践行“大食物观”的战略背景下,我市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耕海牧渔,向海洋要食物,积极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打造“蓝色粮仓”。那么,我市海洋渔业现状如何?相关企业有何新举措新打算?近日,笔者深入滦南、乐亭、曹妃甸等地的生产一线展开探寻。

海洋牧场:驱动渔业绿色转型

李卫东观察河鲀生长情况。受访单位供图

“这片水域是我们的网箱基地,眼前这片绿色网箱大约一万亩,养的是海参。那边的网箱里养的就是我们唐山特产的河鲀——红鳍东方鲀。”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专家李卫东介绍说。

这天上午,笔者一行随李卫东一起乘船巡查位于滦南嘴东海域的海都海洋牧场。海面上,一望无际的网箱像井田一样整齐排列。此时,网箱中的海参还未从夏眠阶段完全苏醒,趴在箱底一动不动。体态肥美的河鲀,正活泼地在水面游来游去。

“我们根据河鲀的习性,采用‘陆海接力’的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让它们搬两次家。”李卫东说,养殖河鲀对水温、水质及海域环境都有严苛的要求。我市地处渤海湾北部,近岸海域水体交换平稳,污染负荷较低,水质符合红鳍东方鲀对“清洁、低盐度”水环境的需求,为河鲀提供了适宜的繁育生长条件。“春季气温回暖后,当年孵化的河鲀优质苗种出苗,随后被投放到生态养殖池塘中养殖,到10月底再转移到室内安全越冬。”李卫东介绍,等到来年春季,他们再把河鲀转入海上牧场的网箱中养殖。“海水自净能力强,在这样的水域中养殖的河鲀成活率高、肉质鲜美。长到两斤左右,成鱼就可以捕捞出售了。”

在笔者眼中,数以万计的海上网箱已相当壮观,然而这只是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冰山一角。海洋牧场是一种创新型的海洋渔业综合生产模式,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等措施,营造适宜海洋生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环境,并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和培育,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不仅能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还能修复和优化海洋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减少和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增强,海洋牧场建设备受关注。据了解,目前,包括海都海洋牧场在内,我市国家级海洋牧场总数达到7家,覆盖海域面积4250公顷,投放各类礁体168万空方,配套建设海上多功能平台、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促进了渔业资源种群恢复,有效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

李卫东2006年创办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二十年来他坚持依靠科技引领,深耕蓝海,不仅俯身当好海上“绿水青山”的建设者,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成为探索海上“金山银山”的引领者,营造渔业转型发展的新空间。在他的带领下,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现代渔业技术研发、养殖、孵化、加工、国际贸易、冷链物流为一体的专业综合型水产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公司拥有3万平方米海洋生物育种基地、15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基地、6000亩海水池塘立体生态养殖基地和5万亩海洋牧场,生产的红鳍东方鲀、对虾、海参等,远销日本、韩国及欧盟、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基因编辑:攻克水产种业“芯片”难关

维卓水产的实验人员在做基因检测。受访单位供图

种业的发展对于海洋渔业的繁荣至关重要。坐落于曹妃甸的唐山市维卓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半滑舌鳎良种场。

笔者一行驱车在芦苇丛中艰难穿行了好一阵子,才终于抵达了该公司所在地。眼前这座外表平平无奇、仿佛与外界隔绝的小工厂,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董事长程向明与其子程佳禹在这里驻扎多年,与山东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半滑舌鳎高产抗病良种分子育种工作及新品种培育,最终培育出半滑舌鳎新品种“鳎优1号”,通过了国家审定。

半滑舌鳎,俗称鳎目鱼、比目鱼,是我国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也是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九大品种之一,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今年57岁的程向明年轻时就在当地国营农场从事水产养殖、虾苗孵化等工作,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养殖场。2007年8月,他和儿子从山东明波水产以一公斤10万元的价格,买回了270克半滑舌鳎鱼卵,首次尝试育苗,没想到遭遇了滑铁卢。半滑舌鳎养殖难度很高,对水质、水温、放养密度、水的含盐度,甚至养殖场环境都有严格要求。“我有育苗经验,那时感觉做得还不错,培育了50多万苗,一尾卖5块钱,没想到上午签了订单,跟人约定后天来拉苗,结果下午鱼苗就几乎死光了,一番抢救后就剩了9000个苗。”

儿子程佳禹因此备受打击,甚至不愿意进车间。程向明跟他说:“儿子,你记住一句话,咱们做水产的,任何一个人想成功,都是从死鱼死虾堆里爬出来的。”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鱼还要继续养下去。剩下的鱼苗养了一年多,程向明父子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同样进食,有的鱼能长大,有的鱼却几乎不长。他们这才弄明白,从专业角度讲,就是雌雄比例不协调。这种鱼的雌鱼能长大,雄鱼长不大,近万条鱼里,仅有几百条是能长大的。

虽然这次又赔钱了,但半滑舌鳎的高经济价值让程向明父子决定总结经验,继续养殖下去。2013年,他们从山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做半滑舌鳎鱼卵繁育。稳步发展了几年后,2018年,他们又多方联系,找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陈松林院士,向陈院士介绍了曹妃甸水产养殖的地理优势、养殖规模,以及自己对半滑舌鳎养殖方面的种种疑惑。陈院士的博士团队来到维卓水产进行产学研结合,通过基因筛选,开展大量养殖试验。“我们组成攻关小组,在提升鱼苗抗病性上做文章。”程向明说。针对鱼群中致病率较高的哈维氏弧菌,攻关小组通过选育的方式,找出抗病性最强的“一家鱼”,再结合基因筛选,不断提升雌鱼率。

“2021年,我们培育出高雌鱼率和抗病性强的半滑舌鳎‘鳎优1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程向明说,现在,他们生产的半滑舌鳎受精卵占全国市场的80%左右。

“鳎优1号”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快和养殖存活率高等优点,与未经选育的半滑舌鳎相比,抗哈维氏弧菌感染能力提高30.9%,18月龄鱼的体重平均提高17.7%,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15.7%。此外,“鳎优1号”新品种苗种的生理雌鱼比例高达44%左右。

雌鱼比例的增加让养殖户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维卓水产的产品迅速拓展到全国,几年内,全国市场占有率就提升到了70%。直观的经济效益,维卓水产的示范引领,使得曹妃甸水产养殖园区快速发展,维卓毫无保留地向周边养殖户传授半滑舌鳎养殖技术,助力他们开拓市场优选种苗。

“让良种更良是我们今后的目标。目前,我们正在与中国工程院陈松林院士继续进行半滑舌鳎新一代优势品种的开发和半滑舌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工作,第5代基因编辑鱼苗已经获得国家基因委员会中期试验证书,正在有序、健康的生长实验中。”程向明说。

智慧渔业:书写水产养殖新篇章

尚游智慧渔业产业园养殖区域内景。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对这句话的体会尤为深刻。

海港经济开发区尚游智慧渔业产业园坐落在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涂上。走进养殖车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立体式跑道鱼池和桶式鱼池映入眼帘。鱼池里的海水洁净透明,隔离网上遍布带刺的海胆,鱼池底部或周边壁上爬着海参。舌鳎悠然自得地伏在池底,它的邻居小海马们则在精神抖擞地游弋。

“舌鳎喜欢静水环境,而海马则需要一定的水流刺激。”产业园负责人唐金辉一边观察着立体养殖情况,一边介绍,“海胆怕光,昼伏夜出,移动缓慢,剩余养殖空间较大,将海胆与海参混养,可实现食饵和排泄物综合利用。”通过分层立体养殖,养殖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根据不同鱼类的习性定制了专属的养殖环境。这种精细化的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显著提升了水产品的品质和成活率。

行业有关人员考察循环烧水设备工厂。受访单位供图

据介绍,这些鱼池并非普通的养殖容器,而是集成了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智慧养殖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鱼池内的温度、溶解氧、pH值等关键指标被实时监测并传输至中控室的大屏幕上。一旦数据超出安全范围,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并通过手机APP推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只需轻点几下屏幕,管理人员就能远程调整设备运行状态,确保养殖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以前传统海水养殖用的是“大换水”模式,池里的水脏了就排出去,再灌入新的海水。海水一出一进,水温一热一冷,鱼虾免不了生病。现在智慧控温,可以让鱼虾基本处在恒温舒适环境里,成活率就有保障。“现在不管人在哪儿,养殖区水质情况都能随时掌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唐金辉说。

笔者看到,养殖尾水并未直接排放,而是通过一套复杂的循环水处理系统进行净化处理。滚筒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生化罐等大型机械设备协同工作,将尾水中的固体物质和液体部分有效分离。“固体物质直接用作沙蚕、海蚯蚓的饲料,而液体部分经过增氧、杀菌等处理后,重新流回养殖池循环利用。”唐金辉指着连接管介绍道。这种闭环式的循环水养殖模式,不仅大幅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还有效降低了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一出一进,循环下来,养殖尾水回收利用率能达到90%,实现真正的绿色生态化养殖。”唐金辉自豪地说道。

展望未来,唐金辉对智慧渔业广阔前景充满了信心。“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工厂化绿色养殖新模式,带动当地海水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他说,“在减少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同时,帮助更多养殖户增收致富。”

目前,我市已在智慧渔业领域展开探索,形成了涵盖养殖、捕捞、管理等多环节的技术应用体系,智慧渔业正从单一环节智能化向全产业链整合升级。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