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铁重镇”到“绿色标杆”!唐山钢铁行业环保绩效创A见实效
近日,生态环境部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河北唐山钢铁企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绿色转型的实践,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区域,唐山曾因钢铁产业而面临“支柱”与“污染”的双重考题,如今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发力,彻底告别烟尘蔽日的旧貌。
唐山钢铁产业的转型,始于一场靶向精准的“绿色攻坚”。2022年起,当地将钢铁行业环保绩效创A作为改善空气质量、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唐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并纳入专项督查倒逼落实。
在有组织排放治理中,76座高炉完成一氧化碳和脱硝治理,64台烧结机实现脱硫脱硝优化与烟气循环改造,76座转炉完成一次烟气除尘提标——仅烧结机一项,其机头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便达到远严于国家标准的“唐山要求”,每年可减排污染物2.08万吨。无组织排放管控同样不留死角,全工序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过程实现“无可见烟粉尘外逸”,无组织排放量减少70%。数据显示,创A后唐山钢铁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吨钢排放量分别降低50%、70%、85%,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3%、62%、63%,直接推动唐山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三年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十位以外。
科技创新是这场转型的“核心引擎”。唐山以“两进三送四服务”为抓手,实施“1+1”帮扶机制:每家钢铁企业由属地党政县级领导与市生态环境局班子成员共同包联,2022年以来累计召开20余场专题会议,指导27家企业制定“一厂一策”方案,破解技术难题200余项。当地总结的烧结机烟气循环、高炉煤气零放散等14项先进技术,被纳入河北省钢铁行业创A最优实用技术指南全省推广;天柱钢铁建成省内首家全煤气精脱硫示范项目,东海钢铁采用新一代辊压热闷钢渣处理技术,粉尘排放稳定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昔日“灰头土脸”的厂区如今清爽整洁,成为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鲜活注脚。
政策赋能则为企业“逐绿而行”注入强劲动力。唐山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市钢铁企业累计投资900多亿元,完成2500余项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累计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5.35亿元,发放创A奖补资金2.47亿元,有效激发企业治理积极性。在清洁运输领域,13家企业实现“公转铁”,海港开发区、曹妃甸区的环港皮带通廊辐射6家企业,1.6万辆新能源重卡的推广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推动钢铁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86%。更贴心的是,当地依托“智能化管控治一体化平台”打造“非现场监管体系”,今年以来对A级钢铁企业入企检查仅60余次,同比下降99.4%,真正实现“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让企业安心搞生产、谋转型。
如今,唐山钢铁的转型成果成为全国典范:2024年,其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2025年,“破局铁矿石运输‘公转铁’难题”被列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相关经验先后2次在生态环境部全国会议上交流。从“钢铁重镇”到“绿色标杆”,唐山的实践证明了我国重点行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等技术路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可行性,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记者 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