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07:30:5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唐山科技赋能粮食存储,高水平筑守“冀东粮仓 ”

我市科技赋能粮食存储,高水平筑守“冀东粮仓 ”——

从“颗粒归仓”迈向“粒粒无损”

记者 回佳佳 通讯员 程佳佳

10月16日,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上午8时,唐粮集团所属唐山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市级储备玉米入库工作,库区里满是忙碌景象,机械传送带将金黄的玉米送进仓内,现场工作人员手持检测仪器逐车查验,整个场面紧张有序,满是丰收入库的踏实感。

从“露天囤、人工管”到“智慧仓、绿色储”,唐粮集团以制度建设为根、科技赋能为翼,从储粮技术突破到运营效能提升,粮食储备库正以全方位变革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把“大国粮仓”升级为“粮安芯片”,让每一粒粮食在唐山实现“零损耗旅程”。

制度上锁,“11把钥匙”守牢粮门

在丰润新建粮库,一张《粮食出入库管理流程图》覆盖整面墙壁,11个节点、29条风险警示,像一张“粮库地铁图”,车辆走到哪一步、摄像头对准哪个角度、责任人是谁,一图读懂。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制度。”唐粮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21年9月份开始,公司各储备库以制度建设为根基,构建起全链条规范管理体系,每一步操作都有标准可循,他指着“自动扦检”说,“这一步过去靠‘一把钎子一杆秤’,如今智慧化管理,谁也别想‘人情粮’混进去。”

3年里,唐粮集团各储备库先后建立完善11项管理制度、修订27条业务流程、排查52条风险控制清单,把“按制度办事”写进合同、嵌进系统、落到考核,真正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自2022年以来,唐粮集团共组织规模较大的粮食安全考核9次,发现的14个问题均即查即改,形成闭环。

“千里眼+呼吸机”,让粮食睡“恒温觉”

走进新建的国家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项目,30万吨仓容、0.2万吨油罐拔地而起,成为我市单体最大“粮航母”。仓内,数百个传感器像“绣花针”扎进粮堆,温度、湿度,保管员时刻掌握仓内粮情,发现问题随时处置,充分确保储粮安全。

“过去夏季熏蒸,一身药味、口罩三层;现在手机一点,粮仓自动‘深呼吸’,保管员成了‘白领’。”保管员贾东浩笑言。更酷的是3D可视化平台:鼠标一点,粮堆变成“蓝色海洋”,温度异常立刻闪红报警。“就像给粮食做了CT,哪粒‘发烧’一目了然。”

粮食从入库到出库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车辆入门登记、自主扦检、检斤结算等环节全程自动化,智能扦检系统10分钟内即可完成粮食“体检”,效率较人工提升1倍。

2024年数据显示,唐粮集团各储备库未进行熏蒸的储备粮近9万吨,节省熏蒸剂投入使用大约900公斤、费用3.42万元,节约用于熏蒸的人工费用1.5万元,各库储粮自然保管损耗率均控制在0.2%,相当于每年“多出”330亩良田。

购销改革,让农民卖粮更舒心

“以前卖粮排长龙,最怕‘白条’;现在刷身份证、过磅、卸车、结算,全程30分钟,钱直接到银行卡。”丰润区种粮大户王大哥扬了扬手机短信,“210吨小麦,50.8万元售粮款24小时内到账,国家库交粮心里踏实!”

唐粮集团自2022年6月份揭牌成立后,对下属4家粮食储备库推行“统一策略、统一价格、统一节奏”等模式,建立了“集中决策”与各储备库“高效执行”的联动体系,有效避免了4家储备库在同时开展购销业务中的价格竞争。在服务“三农”方面,把满足农民售粮需求、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作为基本职责和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完善粮食收购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依质论价、敞开收购;同时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收购库点、设施、人力、资金等优势,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据统计,2025年收购商品玉米、小麦达2.8万多吨,均未发生打白条、压级压价、克扣农民粮款等违法行为,充分保障了农民种粮收益,实现了“储备稳市”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编辑: 穆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