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韩冬、梁赞英 通讯员 张书婷)日前,丰润区安唐线—潘家峪环境提升工程主体顺利完工并正式通车。这条蜿蜒于燕山南麓的“潘马路”,历经10余年迭代升级,如今以“红色历史+绿色生态”的全新姿态,成为串联抗战记忆与乡村振兴的“网红走廊”。

图为改造提升后的安唐线—潘家峪公路。
潘马路的诞生,始于一场与天较劲的筑路攻坚。2011年,面对燕山南麓陡峭的山势,丰润区交通运输局以“愚公移山”之志开启建设征程。施工队伍累计劈山炸石30万立方米,填筑土方57万立方米,最终在群山之间开辟出一条全长3.296公里、宽7米的盘山公路。这条路的贯通,彻底终结了潘家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交通困局,让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等红色地标走出深山,成为承载抗战记忆的“历史动脉”。
2025年启动的提升工程,让这条路完成“颜值”与“内涵”的双重飞跃。该区交通运输局投入1380万元,不仅完成路面铣刨铺油、彩色标线划设等基础提质,更匠心打造“红绿交融”景观:沿途设置“燕山脚下的吐鲁番”巨幅展牌及多块红色展板,系统梳理抗战历史脉络;同步实施5个节点美化改造,新植栾树700株、沙地柏与北海道黄杨8000平方米,构建起“车移景异”的生态长廊。
焕新后的潘马路迅速“跨界出圈”,成为京津冀新晋旅游热点。连日来,大批游客与网络主播慕名而来:彩色标线指引下,栾树鹅黄、松柏苍翠与红色展陈相映成趣;停车休憩时,游客既可瞻仰历史、聆听讲解,亦可漫步生态廊道、体验田园风光,真正实现“车在画中行,人于史中悟”。交通升级更激活了沿线产业:农家乐、采摘园陆续兴起,红色文化体验与乡村休闲旅游形成联动效应。
“葡萄更畅销了,抗战记忆更贴近了,致富的脚步更坚实了!”当地村民喜笑颜开。10余年间,潘马路完成了从“出行要道”到“精神纽带”再到“发展引擎”的华丽蜕变。如今,这条红色旅游走廊不仅擦亮了燕山脚下的红色地标,更拓宽了丰润区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