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 演艺振翅
——探寻河头老街缘何火爆“出圈”①
记者 周枫 包田红 施疑 李艳辉
国庆假期,抖音文旅数据显示:河头老街·大唐百戏园成为“最受抖音网友欢迎十大特色景区”之一,其凭借超高人气带动唐山文旅热度全面飙升,从而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文旅市场的“顶流”!

《大唐曹妃》的演出现场。(河头老街供图)
河头老街缘何火爆“出圈”?是其独特的文旅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层次的视听盛宴、一步一景的极致美学营造以及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温情守护等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在这里,“非遗”文化、演艺演出不再是景区的点缀,而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引线。它将单一的游览路线,重塑为一场沉浸式体验。游客的身份也因此改变,从被动的观赏者,转变为盛唐故事的主动参与者。
非遗登台,烟火重生
华灯初上,身着汉服的游客以河岸边璀璨的唐风灯笼为背景拍照留念;流连间,评剧、皮影戏、乐亭大鼓等民俗表演不时“闯”入景观——这已成为河头老街最具魅力的打开方式。
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耳畔总萦绕着不同的唱腔、鼓点与观众的阵阵喝彩。景区并未将皮影、乐亭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锁”进展柜,而是为它们搭建起层次丰富的舞台——从惠丰湖畔的大型实景剧场,到街巷转角的玲珑戏台,让古老艺术在日常街巷中焕发新生。“以前在剧院演出,台下观众年纪偏大。在这里,每天面对的是无数年轻、好奇的面孔。”“00后”评剧演员张梓璇说。她每天都会登上露天的3米高台,水袖翻飞间,收获的是年轻人举起手机的追逐和阵阵喝彩。
大型实景演出《唐王东征》正是非遗与历史叙事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它将非遗打铁花化为沙场烽烟,将传统马术融入盛唐气象,使这些非遗项目成为历史剧情本身。这种“活态”传承,使得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游客身边生动的场景、动人的故事和可感的温度,真正实现了“在体验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这比任何历史课本都更震撼、更直接!”退休教师刘志远在观看后感叹道。
在河头老街,永远都有“没看完的演出”。这里构建了以非遗为魂的全天候、高密度的演艺矩阵,每天超500场演出涵盖100多种形式。游客于移步换景间,总能与一场好戏不期而遇。
科技赋能,古今共鸣
每当夜幕降临,惠丰湖畔的实景剧演出,总能吸引最多游客驻足。这里的现代技术从不用来“炫技”,而是巧妙地服务于体验,成为激活历史的“隐形之手”。
依托惠丰湖天然水域打造的真实水景舞台,将水幕投影、喷泉与实景完美融合。当《大唐曹妃》剧情推进至“册封曹妃”的华彩篇章,水幕骤然“炸开”,绚烂灯光铺满湖面,配合恢宏唐乐,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山东游客赵琳举着手机,却深感镜头难以记录其万一,“水幕、灯光、音乐完全融在一起,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的像穿越了。”《唐王东征》中,飞天凤凰于夜幕中凌空展翅,金色羽翼与“打铁花”非遗技艺交织成漫天金雨,配合爆破、烟雾与环绕音响等特效,将古战场氛围推向极致。
科技的应用已遍布景区角落:从变幻表情的“唐山之光”摩天轮,到翱翔于虚实的“飞越河北”飞行影院,共同构建出可感可触的历史场景,将游客的被动“观看”,升华为一次全身心的主动“沉浸”,极大地增强了景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
沉浸互动,入戏入心
河头老街的魅力,远不止于观看。更多惊喜,藏在不经意的转角与即时的互动中。
水上市集旁的茶馆里,评剧《花为媒》选段刚落,演员李玉梅并未退场,而是笑着走向观众,抛出一句“宫廷玉液酒……”立刻引来年轻游客高声接应:“一百八一杯!”在欢声笑语中,她顺势接唱,现场气氛瞬间点燃。“从未想过戏曲能这么好玩!”来自天津的大学生张泽安兴奋地说,“演员那个‘暗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在景区打造的沉浸式空间中,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活态盛唐社区”跃然眼前。数百名专业NPC(非玩家角色)全天候与游客互动。他们以鲜明的角色与故事线,将街头巷尾转化为开放式剧场。游客通过猜谜、投壶、对诗等完成情景任务,赢取“银票”兑换果蔬或小玩具。一位扮演教书先生的NPC感慨道:“一个孩子为赚‘银票’换玩具,缠住我连闯了十几关诗词接龙。在这里,背诵诗文不再是一项功课,而成了一场求胜心切的游戏。”这套精巧的机制,让传统文化在“玩着赚、赚着花”的愉悦中焕发新生。
正如景区负责人徐小文所说:“河头老街的核心就是让游客主动参与、尽情展示,最终让深层的文化内涵生动地‘活’过来,并传承下去。”
当闭园大秀《河头·百戏福归》的乐声渐渐消散,游客们的热情却仍未褪去,那些意犹未尽的身影与期待再来的目光,都在诉说着这条老街的独特魔力。
从“看景”到“入戏”,河头老街用一场接一场的“戏”,演活了一座城的故事。一条老街,何以持续“出圈”?或许,正因为它让沉睡的文化“活”了起来,让往来的游客“入”了戏,让“盛世大唐”成为一幅可以走进、可以感知、可以沉浸的触手可及的鲜活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