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景塑形 业态造血
——探寻河头老街缘何火爆“出圈”②
记者 周枫 包田红 施疑 李艳辉
青石板路与雕花窗棂裹着百年烟火,现代光影与传统建筑在暮色中温柔对话。
踏入河头老街,白日里,“硬山式”屋顶与“五脊六兽”的北方民居,像一本悠远的历史书,静静诉说着燕赵大地的建筑智慧;夜幕下,千盏灯笼沿河亮起,LED灯带勾勒飞檐轮廓,像一首古今交融的文化诗,吟诵着传承的勃勃生机。
如果说一场场沉浸式演出是河头老街叩开游客心门的钥匙,那么,美学致胜的场景、效率优化的动线与多元融合的业态,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意想象,转化为可触、可感、可玩的综合体验空间,则是其留住人心、实现持续“出圈”的底气。
场景塑形:一步一景皆成大片
夜幕降临,“煤河”两岸百余盏火红的唐风灯笼次第亮起,如金色星河沿运河铺展,尽情演绎着盛世繁华;画舫在灯影绰绰的水面缓缓穿行,船身灯火倒映水面,宛如在金色绸缎上游走;两岸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尽现唐风古韵,商铺灯火通明,人群熙熙攘攘,一幅“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盛世长卷,把盛唐的繁华与现代夜游的活力熔铸得淋漓尽致。远处,这座“水上不夜城”的制高点——“唐山之光”摩天轮上,智能网屏变换着图案,流光溢彩,将夜空晕染得如梦似幻,生成“盛唐与现代同框”的光影大片……
这些,正是河头老街带给游客的第一重惊喜。
在这里,极致美学的场景营造不是零散元素的堆砌,而是把“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巧思,藏进了每一处视觉细节里——西市门的《鼓乐盛世》演出,编钟与舞蹈唤醒千年唐风;惠丰湖畔,游船划过水面,仿唐建筑的飞檐与灯光倒映碧波,完美复刻“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的诗意。前一秒还在杂技街为喷火绝活惊叹,下一刻便在祈福广场的庄严氛围中沉静,一动一静展现出老街的多元气质。每个区域都有专属主题与视觉焦点,既避免了游览的单调感,更让老街的丰富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在这里,景区不是单纯的游览地,而是一个精心勾勒的视觉长卷,是一件融唐风古韵与现代光影、汇市井烟火与艺术审美于一体的艺术品。游客纷纷举起手机,一边取景一边赞叹“好美呀”!
动线护航:舒适体验贯穿全程
“之前去别的景区,光进门就排了一小时队,在这里完全不用慌。”来自黑龙江的游客王晓丽道出了河头老街动线护航的效果,“跟着指引走,既不绕路,还能逛得顺、看得全,体验感拉满。”
针对大型景区容易出现的拥堵问题,河头老街对游览动线进行了全方位优化。元樽检票口和东市门、北门等多个入口同步开放检票,将入园人流巧妙分流;新开放的惠丰湖元樽区域及三座岛屿,拓展出大片活动空间,避免游客扎堆核心街区;清晰的导览牌、随时提供指引的工作人员,从细节入手,科学规划,让顺畅游览落到实处。
实现动线护航,离不开多方协作。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丰南区公安、交通、城管、卫健等多家单位值守一线,在景区内外开展交通保障、治安维护、卫生清洁、市政保供等服务工作。通力协作下,游客能够顺畅进入景区,从容穿梭于市集、湖边与剧场,不必为找路、避堵浪费精力。这种不折腾的舒适感,看似细微,却是留住游客好心情的关键,让大家能专注于欣赏风景、享受体验。
业态造血:多元融合满足需求
如果说场景是“颜值”,动线是“骨架”,那业态融合便是河头老街持续吸引游客的“血液”。不同于传统景区业态单一的模式,这里构建了“食、游、购、娱、展、演”六位一体的多元生态,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想吃当地小吃,“水上市集”的棋子烧饼、麻糖香气扑鼻;想寻市井烟火,“老车柿集”的复古物件、“东征广场”的斗鸡表演勾起回忆;想把老街“带回家”,河岸两侧商铺的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琳琅满目;带孩子的家庭,能在“唐小主儿童乐园”收获笑声;追求刺激的游客,能在“星空穿越”项目体验震撼的感官冲击……这种“全需求覆盖”的体验感,吸引了不少自媒体博主前来打卡,他们还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感受,主动为老街多元业态的鲜活感“打call”。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游玩体验和情绪价值,我们将特色夜游、民俗体验、潮流购物、美食品鉴、景观打卡等业态融为一体,打造文旅商业集聚区,以满足游客的一站式需求。”河头老街景区负责人徐小文介绍。两年来,河头老街不断丰富经营业态,各类商业持续繁荣。景区通过“业态造血”战略,构建起完整的消费闭环,实现了客单价与重游率的正向循环。
从“一步一景”的场景营造,到“顺畅无忧”的动线设计,再到“全需覆盖”的业态融合,河头老街始终以游客需求为中心,进行着文旅体验的升级探索,这也是景区持续火爆“出圈”、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