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09:09:5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王伟:绿电澎湃织网架 智变领航启新程

王伟:绿电澎湃织网架 智变领航启新程

记者 刘庄子 通讯员 桂宝利

在我市220千伏君瑞变电站二次设备保护室内,一组银色轨道横贯设备区顶部,搭载高清红外摄像头和机械手臂的巡检装置沿着轨道缓慢移动,实时监测保护屏柜的运行状态。

这套由全国劳动模范、国网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四级职员王伟带领团队研发的二次设备智能巡控系统,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电网运维模式,不仅折射出唐山电网在“十四五”期间的智能化跃迁,更见证了一位扎根基层21年的电力工匠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新征程。

攻坚克难展过硬本领

2020年,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蓝图展开,唐山这座百年工业城市迎来转型升级关键期,电网建设也步入快车道。

这一年10月,入秋后的天气早已渐凉,而220千伏郭家屯变电站改造现场却热火朝天。面对由传统变电站改造升级为智能化变电站的艰巨任务,王伟作为项目负责人立下军令状:“变电站智能化转型的硬骨头,必须啃出技术样本!”

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100余天,克服技术复杂、时间紧迫等挑战,深入研究改造图纸,并将改造工程按照改造流程顺序、风险点、工期等拆解细化为多个控制节点,在二次保护设备更换、系统升级等关键环节实施风险隐患“精准排雷”。百日鏖战中,王伟常常吃住在现场,工作至深夜,研究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破解方案。最终,他们圆满完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任务,为电网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焕然一新的变电站接入智能调度系统时,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正是传统电力运维向数字运维跃迁的时代注脚。

“随着我国能源电力结构加速转型,电力运维正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前进,特别是二次检修专业性强、技术更新迭代快,作为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光明卫士’,我始终保持‘本领恐慌’意识,紧跟电网建设步伐,把每一项工作都要做精、做细、做全、做好。”王伟说。

“十四五”期间,王伟多次参与急难险重任务,圆满完成北京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九三阅兵等一系列重大保电工作,荣获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北京冬(残)奥会保电等工作先进个人。

创新研发促生产提效

“十四五”时期,我国始终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实力。

在国网唐山供电公司王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展示墙上,一项项“十四五创新成果”格外醒目。王伟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将创新方向聚焦于破解生产实践难题,从生产技艺革新、生产设备升级、生产提质增效等方面创新突破,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分合闸过程中一旦出现保护测控装置通信中断故障,则无法遥控分合高压开关,严重延误停送电时间,造成经济损失。”2021年,面对检修工作中时常出现的难题,王伟带头组建攻坚小组,以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技术搭建指令传输通道,完成遥控器与动作装置之间指令及图像快速传输,成功研制便携式安全智能应急分合闸装置,实现分合闸操作,并于2022年在变电站投入使用,成功率达100%,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等优点,可有效提高异常情况下倒闸操作、事故处理速度,大大降低因操作引起事故的几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荣获2023年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2024年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2年,王伟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国网唐山供电公司揭榜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项,参与“50项创新引领发展工程”项目2项,组建6个共36人次的创新攻关小组,开展“瓦斯继电器智能防雨罩”“保护自动化备品备件自主修复研究”等六大创新项目研发,其中“零资金”自主设计开发的“电力生产管理AI辅助系统”,以AI技术辅助基层生产班组生产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工作质效,该成果荣获全国能源化工地质工会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五年来,王伟在创新创效道路上不断开拓,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攻克20余项技术难题,研发创新成果20余项。其中,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技术成果奖,23项成果获得河北省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奖,52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24年,王伟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电力行业“卓越”级创新工作室和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匠心传承育人才蝶变

在二次检修中心220千伏模拟变电站实训室,每天都会有员工在这里模拟练习二次检修作业、故障缺陷处置等操作流程。该实训室于2019年由王伟带领员工们独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组建完成,为保护、自动化、交直流三大专业的实操训练和技术比武提供平台,成为锻炼员工技能水平的“练兵场”。

如何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员工?王伟积极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与创新工作室骨干结对帮扶,鼓励青年牵头小微创新课题,并依托实训室,打造“理论沙盘推演+现场沉浸教学+数字实训”三维培养模式,通过指导、授课、示范、答疑等多种形式,培养员工岗位履职、创新创效、专业研究等7个大项的职业能力提升。这种“实践+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为企业锻造新一代技术中坚。

李柄君是王伟的徒弟,2018年成为创新工作室成员。“当时感觉自己的想法很天真,我的师傅却一直在支持我、鼓励我,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对我触动很大。”李柄君说,早在2021年,人工智能刚刚“火起来”那时候,他就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在二次检修专业发挥作用,正是在王伟的指导帮助下,不仅专业上不断精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2024年,李柄君在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中获得第三名。那张李柄君高举奖杯的照片,被王伟珍藏在办公桌玻璃板下——这是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他骄傲的勋章。

“十四五”期间,王伟劳模创新工作室迎来质的飞跃:成员已扩展至66人,涵盖继电保护、自动化、调控、运维、通信等多专业;培养出国网公司级专家2人、省公司级专家5人,3人获评省级工匠。

王伟说:“我们要把个人经验转化为组织能力,让工匠精神成为团队基因。”迈向“十五五”,他正带领团队攻关“二次设备智能巡控系统”,向着“数智化巡检”的目标迈进。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技术攀登路上,王伟始终坚信,劳动者的脚步,永远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足音。

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