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金鹏 通讯员 刘红艳、许昊)深秋时节,遵化市东陵乡新立村4300亩苹果基地硕果盈枝。果农郝国栋的10亩采摘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条,游客拎着篮子穿梭其间。“每斤6到7元,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回头客越来越多。”郝国栋笑着说。
新立村地处丘陵,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土壤硒含量高达1.5%。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果面光滑、皮薄多汁、酸甜适中的“富硒苹果”,先后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认证”、摘得“国家级优质果品金奖”。全村2400万斤苹果年收入8600万元,户均增收显著。
“我们坚持施用农家肥,推广土壤培肥、果实套袋等绿色技术,确保每一个苹果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村党总支书记刘国柱介绍,苹果一下树便直供北京、天津等地,明年计划再扩种500亩至800亩,让新立苹果销遍全国、走出国门。
新立苹果的崛起,是遵化市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缩影。近年来,该市锚定京津“菜篮子”“果盘子”目标,形成40万亩有机板栗、11.7万亩优质鲜果、7.4万亩蔬菜等七大特色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8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4家,位居全省首位,年加工板栗、鲜果、蔬菜、肉类合计66万吨,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遵化拥有涉农商标480件,其中“遵化板栗”“遵化香菇”“遵化苹果”等5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熠熠生辉,相继摘得“中国板栗之乡”“中国香菇之乡”“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10余张国家级名片。“我们将持续推动品质提升、品牌强农,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遵化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枝头苹果愈发红火,村民日子愈发甘甜。遵化,正以“特”破局、以“优”制胜,在乡村振兴大道上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