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08:12:2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9)

□ 王烁辉

4.辗转战斗在长城线上“无人区”

《救国报》主力人员虽然暂时回到迁西继续报纸出版工作,但此时的关内形势依然严峻。

1942年前,关内关外的敌人为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有许多矛盾,所以,除非有特殊任务,未经许可,关外敌人不能随意进入关内;关内敌人则不能越过长城到关外。这成为我方可以利用的矛盾和活动空隙。可是,自日军1942年以后在长城线内外两侧大规模制造“无人区”开始,关内外敌伪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长城内外采取了协同动作,大力“围剿”。

在冀东恢复关内基本区后,为了向敌人展开政治攻势,在冀东党委、军队统一协调下,《救国报》社赶印了大批布告、传单,张贴到唐山周边各地,传到每个据点,给敌伪以很大震撼。吕光还主持创办了党内刊物《坚持》,一经推出,备受好评。

正当《救国报》同仁们为办报实力增强、影响力扩大而欣喜之际,噩耗传来——自鲁家峪时期便开始为《救国报》提供大量新闻、照片的战地记者雷烨,在平山县不幸与敌人“扫荡”队伍遭遇,壮烈牺牲了。

雷烨,原名项俊文,曾化名雷雨、雷华、朱靖等,1914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孝顺镇后项村(今属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的一户农民家庭。父早亡母病弱,作为长子的项俊文以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在义乌培磊埠头小学任教时还要带着幼小的弟妹跟班就读。在那个家国飘摇的年代,爱国之情在他胸膛灼烧,投身抗日救国的理想信念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1938年家乡沦陷,项俊文忍着心痛和不舍,安排4个弟弟妹妹各有归处,而后用典卖祖宅的钱当做路费,一路北上,踏上革命的征程。项俊文此后化名雷烨,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第四期学习,因其政治素质和写作水平兼优,被八路军总政治部选中,成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的18名记者之一,并被任命为记者团第一组(晋察冀组)组长。

冀东子弟兵读报学习的场景(雷烨拍摄于1941年)

1939年5月,雷烨主动要求挺进冀东抗日最前线,在极端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此后,雷烨随军转战在长城内外、滦河两岸及热南伪满边境,深入冀东革命根据地基本区,成为冀东从事摄影采访最早、报道成绩最突出的前线记者。在短短三四年间,他采写了大量新闻报道,拍摄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战地照片,还写了不少诗词、散文、报告文学。

其中,一首《滦河曲》写出他对冀东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与子弟兵的深情:

滦河的流水唱着歌,

歌声浮载着子弟兵。

子弟兵的青春——

好像河边的青松林。

滦河的流水含砂金,

金子好比子弟兵的心。

滦河的流水向渤海,

渤海岸上发源子弟兵。

……

子弟兵,

像飞鹰,

回旋在家乡的河流上,

松林里的人民是好母亲。

青春的鹰!

勇敢的鹰!

冀东年轻的子弟兵!

这首诗曾被谱上曲,传唱于冀东大地。

雷烨的作品不仅刊登在冀东本地党报《救国报》上,还有许多刊登在《尖兵报》《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等报刊上,从而将被敌人严密封锁的冀东声音与图像传播出去,不仅让更多的国人看到冀东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而且真实地记录了日寇在冀东烧杀掳掠的累累罪行,其中就包括潘家峪惨案。

1941年1月25日,日军血洗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潘家峪大惨案”。雷烨第二天就赶到现场,面对残垣断壁、成堆的尸体……他流着泪拍摄下许多极具史料价值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下日寇疯狂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证。如今这些照片展陈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沉痛地向人们讲述着血与火的当年。

雷烨在冀东近4年间,承担多种工作,贡献殊多。他在进行战地新闻采访的同时,还承担着《救国报》社主办的《文艺轻骑队》《国防最前线》等刊物的编辑工作。这些刊物对人民群众和部队都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在冀东地区很有影响。同时,雷烨先后担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等职,并于1942年底当选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1943年1月,雷烨离开冀东前往阜平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那里他见到了时任晋察冀画报社主任的沙飞。会议结束后,雷烨把他在冀东4年来的战地摄影资料送到驻平山县曹家庄的晋察冀画报社,让报社保存使用。沙飞看后大为赞赏,请雷烨留下来协助选定照片、编写说明,并撰写长篇纪实文章,对冀东抗日战争作全面报道,准备配合照片一同发表。

4月19日深夜,雷烨刚刚完成选定照片和编写说明的工作,突发敌情,数百名日军自南向北朝曹家庄方向奔袭。沙飞立即通知雷烨转移,同时带领画报社人员向西北山沟突围。但雷烨首先想到的是地方老百姓,他根据自己在冀东与敌人周旋战斗中总结的经验,发现一批村民的转移地点易遭敌人攻击,便组织指挥村民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不久,日寇果然疯狂地向村民原来的转移地点炮击,村民们已经安全了,而雷烨却因此延误了最佳的撤退时机。他匆匆与两个警卫员连夜向北突围,至4月20日拂晓走到南段峪石堂村附近时,与尾随的敌人遭遇。交战中,他们击毙敌寇10余人,但雷烨不幸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同行战友,他撑着仅有的力气,砸毁了心爱的相机、钢笔、望远镜等,用最后一粒子弹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风华正茂的29岁。

雷烨拍摄的照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成为深受群众珍爱的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作品的一部分,至今仍经常为各类画刊和展馆所采用。

雷烨29岁英勇牺牲,长眠异乡,因当时使用的是为投身革命而起的化名,到冀东后,大家只知道他是浙江人,至于真名是什么,家人在哪里,多年来一直无从考证。直到21世纪初,经多方核实验证,才终于确定英烈的生平。

青山厚土埋忠骨。雷烨,辗转奔波在冀东战火中,他以相机、纸笔为刀枪,记录日军的累累罪行,他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们勇敢前行。《救国报》人不会忘记他,冀东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雷烨是其中唯一的战地摄影记者。

(待续)

相关新闻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3)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4)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5)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6)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7)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8)

编辑: 王雅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