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烁辉
4.辗转战斗在长城线上“无人区”
敌人第四次“治安强化”后,驻冀东日军二十七师团步兵团长铃本启久向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报告冀东的形势时说:“失掉了鲁家峪,对八路军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打击,但丢掉了阵地不等于八路军就是削弱了。阵地被毁掉,他们分散上山了,另外转入地下工作的力量增强了。这样相反地可以说是增强了力量……”基于这种分析,经冈村宁次亲自策划,一方面在冀东基本区大挖“遮断壕”,把我们的游击根据地分割封锁起来,实行反复“扫荡”“剔抉”,破坏我方基层抗日组织;另一方面沿长城线制造“无住地带”。其具体措施不是像关外那样修建“人圈”、搞“集家并村”,而是用壕沟封锁起来,“禁止一切活动,禁止居住,禁止耕作,交通也要狠狠限制”,制造所谓“真空绝缘地带”。在冈村宁次统一指挥下,冀东地区东、西两部(敌伪分冀东道和燕京道两个建制)敌人协同动作,西起平谷县峪口镇(重点是蓟县盘山地区),与东部遵化、迁安的封锁沟相连接,在长城内侧山区大规模制造“无人区”。在这一过程中,敌人对山区根据地推行了彻底的“三光”政策,一直持续到日寇投降。
日寇对不服从“集家并村”的人,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害(这叫“杀光”);日寇烧了老百姓的房子,还把断壁残垣都毁平(这叫“烧光”);日寇把老乡的牲畜家禽和粮食全部抢走(这叫“抢光”),后期还发展到把刚长起来的庄稼割掉(这叫“割青”)。而且,这些行动是来回反复的,许多革命老区甚至被烧过十次以上。
几年间,冀东大地生灵涂炭,长城线上遍山野火烈焰冲天,山林、村庄皆化作一片片焦土,这也是始终在长城两侧“无人区”坚持出版的《救国报》资料至今留存极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943年的4、5月间,敌人再次调集大量兵力,又开始了对关内实行春季“大扫荡”。为了保存力量坚持工作,《救国报》社部分工作人员第二次出关。
由于已经相隔一些日子,对关外的敌情不甚了解,我们的同志只能分两拨隐蔽在山沟里,夜里在野地宿营,天亮之后秘密找群众探听敌情。一天早晨八点左右,有老乡跑来报信,发现一批敌伪军正朝着报社人员隐蔽的方向而来。徐楠、顾宁、陈大远、武迎山、山桥等同志,迅速攀上西面的高山。敌人虽发现踪迹拼力在后追赶,但仍被甩在后边一二里地远。《救国报》几位同志绕过敌人翻下山到了孟子岭村,我们的一支部队(一个连加团部)正巧驻在这里。闻讯后,部队将一个排拉上山头掩护同志们转移,并与追踪而至的敌人接了火。《救国报》几位同志随部队向西转移一段后,又奔王厂沟方向行进。
王厂沟村(今属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北倚燕山,南傍喜峰口长城,西临滦河,东接平泉喜峰口交通线。这里是我党出入长城沟通冀东热南建立根据地的中心站。
同志们分析,到这里应该能找到组织,便昼夜行进,赶到王厂沟附近。可是,到这里得知,冀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同志带领一个营,刚在这里和日军打了一场遭遇战。敌人吃了败仗,却不甘心失败,正调来增援部队反扑。而我们的部队已转移了,敌人扑了空但占据了王厂沟。
此时,《救国报》的几位同志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又走了四五十里山路。直到当晚到了一个名叫大桑园的村,才找了点吃的。当夜,就在附近山沟里宿营。
同志们在村里落脚之处,房子都被敌人烧了,情况很紧张,几个人只得分散活动。一两个人一拨,跟随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一起打游击,偶尔才能见面,交换一些信息。
不久,他们得到了吕光在关内随部队活动的消息。顾宁、陈大远等先回到关内;高翔、武迎山等人到了兴隆县界的雾灵山一带,与李杉(崔林此时的化名)、高元、白光等会合;山桥、张助国、徐楠等人继续在承德县以南的河南大峪一带活动,这里的房屋已被敌人烧了,可仍有不少群众隐蔽在深山老林里继续斗争,村长每天还设法找地方给我们的同志做饭吃。敌人在各处烧杀抢掠,但人民抗日的烽火是扑不灭的。
1943年6月底,在关外活动的同志陆续回到关内与吕光等同志会合,继续出版《救国报》。
由于冀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敌人“扫荡”很频繁。为了寻找一个比较安定的地点,在吕光安排下,一部分同志又第三次出长城,在暴河以南、长城以北地区,选择了周围几十里没有村庄的一块深山老林作为活动基地,由白光带领一个警卫班,还有山桥、武迎山、张助国、任仆、育才等人,在那里坚持工作。从关内背来的一点粮食和盐,很快吃光了,大家就寻找野菜充饥,凡是能吃的就吃。有时走出很远,爬在山头上,等候赶集的驴驮子,买他们用来换卤的几十斤粮食。
这样大约坚持了一个月左右,由于敌人对长城沿线的封锁非常严密,关内关外之间的联系十分困难,不利于开展工作,大家又回到关内。
1943年6月,冀东军分区根据晋察冀军区的指示和中共冀东地委的决定,制定出青纱帐战役计划,目的是:恢复平地、保卫山地、巩固滦河东和北宁路南,同时开辟新区。此后,冀东八路军分三路在地方干部、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下,势如破竹地攻击前进。到8月底,迁滦丰、丰玉遵、丰玉宁、遵化南部等根据地陆续恢复。
经过两年多的顽强坚持和艰苦斗争,冀东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划的“治安强化运动”,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开辟了北宁路南、滦河以东和热河南部,在热北创建了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部创建了凌青绥游击根据地;建成了横跨热河、冀东两省区的冀热边抗日游击根据地。
《救国报》社的同志们始终奋斗在战场、在前线,从1942年秋到1943年秋,他们就是这样几进几出,辗转在长城内外、滦河两岸。虽居无定所,环境艰苦,却始终坚持出报,还刊印并发行了大量进步材料,有力地配合了我党我军政治宣传与团结抗战工作。
(待续)
相关新闻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3)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4)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5)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6)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