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08:30:5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1)

□ 王烁辉

5.血荐轩辕的冀东新闻人

1943年春,由于游击根据地的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冀东的地域,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撤销中共冀东地委,建立中共冀热边特别委员会(简称冀热边特委);撤销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员公署,建立冀热边行署。特委、行署下设5个地区委和5个专署。同时要求5个地区委都要成立《救国报》社分社,分别出版《救国报》的地方版,即《救国报(滦西版)》《救国报(滦中版)》《救国报(滦东版)》《救国报(路南版)》《救国报(燕南版)》,作为该地区的地委机关报。

《救国报》社部分经验丰富的同志分别被派往各地参与组建分社。此时《救国报》的影响已较大,5个地区的《救国报》分社与地方版经过较短期的准备,便很快与各地区军民见面了。这样,报纸的发行量就等于增加了五倍,而且发行路线也大大缩短,有效地配合了本地区的抗日斗争。(《救国报》分社与地方版的创立和发展后文将有详述。)

1943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已显露败象,但敌人尚在疯狂反扑。《救国报》社的同志们在枪林弹雨中坚持出报,为党的新闻传播事业不惜流血牺牲。

这一时期,也是冀东新闻人最惨烈的时光。

1943年秋,报社与特委机关一起活动,驻迁西县的东水峪与黄槐峪一带。东水峪当时化名“天津”,黄槐峪化名“北口”。一天凌晨,驻在东水峪的同志突然遭到敌人数路并进,远距离奔袭、包围。幸而,敌人围攻的头一天晚上,有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4个连队来到这一带,加上特委的警卫连,一共有5个连的兵力,当敌人开始进攻的时候,这5个连队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同敌人接了火。

经过一天苦战,击退了3000多敌人几十次的进攻,一直坚持到夜幕降临。报社同志们在部队掩护下分别突围,负责编辑出版《救国时报》(增刊)和《新长城》的同志和特委机关一起,经过三昼夜的迂回周旋,才脱离了敌人宽达15公里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到昌黎北部山区;负责翻印学习材料的同志们,在一个连队的掩护下突围出来,转移到了关外热南地区。

此后,报社编辑出版报刊的人员暂时在昌黎北部山区安顿下来,编辑组驻在冯家山,收报组驻在焦家山,印刷所驻在半壁山,3个活动点隔山相望,成为掎角之势,因为这一带是新区,敌人不太注意,有了大约两个半月的稳定环境,使《救国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这时,特委机关转移到冀东中部地区。

两个半月后,也就是1943年的年底,特委以电报通知报社,要报社迁回中部。编辑组、收报组和印刷所集合到冯家山,准备由地方部队的一个连队护送出发时,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部队在作战,报社在转移,报社的同志们在枪林弹雨之下脱险了,而护送报社的连队却有21位战士英勇牺牲。

此后,报社迁到丰滦迁联合县的北部,活动在山地与平原相接的地区。这时,由东水峪北出长城的同志们也来到这里,全报社的人员又会合了。

1944年4月,被派往第四地区委主持《救国报(燕南版)》工作仅仅3个月的顾宁。在丰润县白官屯附近的一次突围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4岁。

顾宁原名牟伦扬,又化名司马军城,1919年生于湖北省利川县汪家营(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汪营镇)。他中学毕业后,曾经当过一段小学教员,在此期间接触到进步思想,“七七”事变后,华北危岌,祖国风雨飘摇,1937年底,他毅然踏上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征程——奔赴陕北。1938年1月,在陕北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2月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十一队学习;1938年6月,本想到部队拿起枪同敌人作战的司马军城,服从组织安排,到《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工作,同年11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用司马军城、东方红、塞红、华晋、韦平、雪金、耐茵、韦塞等笔名,写过许多新闻通讯和杂文、诗歌。这些作品,紧密结合当时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实际,富有浓厚的战斗气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受到人民的欢迎。

1942年后,华北敌后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阶段。敌人对冀东、平西、平北发动了连续且残酷的“扫荡”。为坚持这块扼住敌人关内外交通咽喉的抗日根据地,我军和地方干部英勇奋斗,牺牲很大。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派一批干部支援冀东,司马军城便是其中的一员。

1942年深秋,司马军城化名顾宁,从晋察冀根据地跋山涉水,越过几十道敌人的封锁线来到冀东任《救国报》编辑(此时的编辑实际上相当于后来的总编辑职务,顾宁也因此被认为是《救国报》首任总编辑),与吕光(地委宣传部部长兼《救国报》社社长)共同负责《救国报》工作。

顾宁为人热情、豪放、嫉恶如仇。这种气质反映在他的工作中,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努力把自己的感情同群众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用群众的语言表达群众的愿望、群众的心声;他热情歌颂人民,歌颂美好事物,来激发人民的斗志;他对敌人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以促进人们的觉醒。他把文字作为战斗的武器,以笔作投枪,进行顽强的斗争。

顾宁在《救国报》做编辑,做记者,写诗,也活跃在报社工作的各个方面。

冀东地区的斗争是极其残酷的,总是处在“扫荡”和反“扫荡”之中,一切工作都是以武装斗争或是配合武装斗争为主,在这种形势下,文艺工作显得尤为奢侈。而《救国报》的同志中文艺爱好者很多,他们利用战斗间隙,在特委宣传部和报社领导的鼓励支持之下,成立了文艺团体“铁骑社”“新长城社”,还出版了文艺刊物《铁骑》《新长城》。顾宁对此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具体的指导,他的最主要意见是:要加强刊物的战斗性,文艺,不只要像长河边上的梨花,而且要像滦河里的浪花;不但要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要使人们的情感卷进这个斗争的浪花里来。如此一来,刊物一同读者见面,便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1944年初,顾宁调到冀东十五分区任《救国报(燕山版)》的主编。春天,《救国报》同志们又回到长河附近工作生活,当他们在满山果花飘香的陪伴下哼唱起顾宁一年前创作的那首《长河颂》的时候,不幸的消息却突然传来——顾宁牺牲了。

后来,同顾宁一起遭遇敌军的同事王重五回到《救国报》驻地,与同志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天,顾宁带领4位同志到丰润白宫屯采访,途中不幸被1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包围。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顾宁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凭借仅有的几支勃朗宁手枪奋勇突围,同敌人顽强战斗。不幸的是,战斗中顾宁被敌人的一颗炮弹打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顾宁不仅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山地里的赘语》一诗中写道:

……

但我想着

为着守卫这山地

我将战死在山地里

(像千万的战死者一样)

请把我埋葬在这里吧

我知道在那牛奶般的白雾之中

乡土的气息也是浓郁的

我也知道,当明天的太阳一出山头

工厂的汽笛也要第一次鸣叫了

我的灵魂也会跟着这声音醒来

来看这伟大的葬礼呀

这是人类第一次的伟大葬礼

但只有爱好真理的战死者才能享受

……

诗句如同墓志铭,顾宁,他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和真理,他以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顾宁牺牲后,吕光为了悼念这位亲密的战友,用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原韵写了一首诗,发表在顾宁曾为之付出心血的《新长城》上:

正当绿柳迎春时,噩耗惊心颤发丝。

伤友岂宜洒热泪,雪仇应待搴敌旗。

一朝雄师缚厉鬼,三军壮歌作哀诗。

俯首停笔无由写,任他东风弄征衣。

(待续)

相关新闻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3)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4)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5)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6)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7)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8)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9)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0)

编辑: 江蕾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