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烁辉
7.《救国报》分社与地方版的发展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了解一下《救国报》分社与地方版的发展情况。
1943年春,由于游击根据地的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冀东的地域,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撤销中共冀东地委,建立中共冀热边特别委员会(简称冀热边特委);撤销晋察冀边区第十三专员公署,建立冀热边行署。
特委行署下设5个地区委和5个专署,辖19个县(联合县)。5个地委分别出版《救国报》的地方版,作为该地区的地委机关报。各地方版都有自己的报社,负责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工作。这些地方版,在各地区委的领导下,经过报社同志们的努力,很快就成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报纸,有效地配合了本地区的抗日斗争。
《救国报(滦西版)》与滦西分社
《救国报(滦西版)》和《救国报》滦西分社的故事,要从1942年秋天讲起。
那时,日寇在冀东的“治安强化”活动尤为疯狂,在冀东西部将矛头指向盘山和蓟县,平原地区几乎全部被蚕食。这时,党组织派王雪松到蓟宝三联合县加强宣传工作。王雪松独自来到桑树鞍、大红峪一带,先是翻印了两期《救国报》,向群众进行宣传工作。随后又建立了两户堡垒关系,很快便同老乡熟悉起来,还和桑树鞍一家堡垒户崔大娘的儿子崔盛结为生死之交。
10月底,敌人集结兵力,进山实行“三光”,并将老乡圈下山去“集家”。崔大娘家的房子被烧后,崔盛坚持不下山,和王雪松一道,白天扎在山林里隐蔽,夜间住在山洞、炭窑里。这期间,崔盛点松明子照亮,王雪松编写消息,隐秘地刻印抗日宣传文章。消息的来源是附近几村党支部负责人,如:大红峪的白恩、桑树鞍的李福贵、翟庄的岳华等同志,经常来找他们传递群众反“集家”斗争的情况。同时,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由桑树鞍的李景芳担任交通员。李景芳为人机敏,工作能力很强,不但保证了来往转送报纸、信件畅通,还能打探到比较广泛的消息,这些消息经由王雪松写成稿子及时刻印。由于不便使用油印机,崔盛便用拇指蘸油墨往蜡纸上抹,再一行行地印在小块白纸上,他们给这份材料起名叫作《救国快报》。为扩大宣传,三人还翻印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今年打败德国,明年打败日本”的宣传品。虽然每次只印几十份,然而发到集家村去,对鼓舞群众的抗日斗争情绪、坚定必胜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了腊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为便于工作,王雪松、崔盛、李景芳便一起活动了,尖山子背后陡砬上的一个狼洞,成了他们经常住居的“保险地”。通常是李景芳上山放哨,崔盛做后勤保障,王雪松找个背风阳坡写稿件,划钢版。没有住处,又缺吃少穿,可三人就这样艰难却义无反顾地坚持到1943年。此后,因王雪松调赴边北工作,这项工作才中止。
1944年2月,春节已过,大地回春,万物向荣。第一地区委选调30多名干部和工作人员,奔向平谷的福吉卧(今属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福吉卧自然村已搬迁)——《救国报》滦西分社在这里成立了。
冀热边第一地区委书记李子光兼任社长,宣传部副部长王坤载任副社长兼总编。最初报社没有专职记者,消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由电台接收新华社的电讯稿和《救国报》电台发来的电文;二是各县县委书记及宣传部门写来的约稿;三是转载冀东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尖兵报》消息和文章。
分社人员编制相对完善,即:编辑组,主编高昌和见习编辑陈大光;电台报务组,任和家、张景福还有背电台的郭福堂、包万海;译电组,杨晓峰、苏健和张文清;刻印组,王雪松、墨耕、国章、周新华、徐耀青、华东、王绍文、刘志远,再加上交通班、警卫、伙房人员,共有30多人。
创刊号头版头条是王坤载写的发刊词,通栏红版大字,下面刊登了三幅题词: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李子光题“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流风余韵直至于今”;军分区司令员舒行题“唤起民众,同仇敌忾”;地委宣传部部长方治平题“党的声音,群众的喉舌”。
第二版登载了新华社和冀热边特委指导当前工作的文电及地方消息。
从此,《救国报(滦西版)》活跃在冀东西部的蓟遵兴、平三蓟、承兴密、丰滦密各县。由于环境的游击性,报纸是不定期的,一般情况下每周出刊两三期,每期出几百张,将延安的声音传送到各县、区、村,第一地委党政机关及解放区抗日军民及时看到了上级指示和我军作战的胜利消息,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初创的分社条件简陋,只有两部油印机和一部简易电台。由于敌人的封锁,物质条件也是极端困难,许多人只有一身衣服,冬天是棉衣,夏天得把里面的棉花掏出来当单衣穿。可同志们患难与共,精诚团结,他们与群众关系密切,男同志给房东挑水、上山打柴、春忙抢种;女同志扫院子、做饭,并用节约下来的粮食帮助群众度荒。老乡们也真心实意地支持分社的工作,白天帮分社放哨,夜晚转运物资,给报社掩藏纸张、油墨、油印机……收藏印刷设备的山洞阴冷潮湿,油墨变质无法使用,同志们便找老匠人学习,搜寻身边可用的材料,自己研究造油墨。《救国报(滦西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4月初,王坤载调走,任朴从《救国报》总社调来分社任总编。任朴,原名鲍润普,河北丰润人,1940年毕业于晋察冀边区联大鲁艺,从1941年初便任职于《救国报》,并和雷烨一起从事战地记者工作。任朴性格沉静、工作细致,平时话语却又幽默诙谐,他的到来丰富了同志们的办报经验,使报纸质量显著提高,也给滦西分社增添了不少活跃气氛。任朴喜欢找同志聊天,所以到分社不久就掌握了同志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他见很多同志因常年坚持在“蚕食”区工作,日夜钻洞,久不见阳光,以致营养失调,体质虚弱。便设法弄到了一个旧篮球,从此在工作繁忙精神倦怠的时候,同志们能跑到空场欢蹦乱跳地打上一场球,一扫疲惫。任朴在滦西分社工作了半年左右,后被冀热边特委调去天津做敌后工作。
1944年夏天,全国各个解放区突飞猛进发展,冀东西部形势也随之全面好转,盘山抗日根据地工作日益活跃。《救国报》滦西分社的同志们,辞别了福吉卧的乡亲,向盘山附近活动。编辑室、刻印组转移到新开峪,电台、译电组住在酸枣峪。入秋,敌人凑集伪满军八个大队、约计三四千人配合地方伪军,向平谷川、福吉卧和鱼子山一带山地进犯。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他们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同敌人周旋了半个多月。在这次反“扫荡”中,一名刻写员因病未离开新开峪而被捕,滦西分社所在地暴露,于是分社决定转移八里沟。
八里沟地处白洞、段甲岭北山,西邻前后蒋福山、栲栳山等抗日工作基础较强的几个山村,往东登上老爷岭与盘山相望,北出早石龟沟就是平谷夏各庄。这里山不高,林不深,却是一处不大引敌人注意的幽僻地方。分社迁来时已是9月份了,编辑室住八里沟,电台和译电组住八里沟南上坎,刻印组住在八里沟东北相距四里地的大岭后。这时,高昌调回地委宣传部工作,高元由《救国报》总社调来任主编。陈大光、王又民和王雪松任见习编辑兼负责版面工作。张景福调出报社;先后调来任子易、高壮飞负责报务。译电组张文清调走,调来金振华(即王国振)、仇浩忠充实了力量。经过一番组织整顿、明确分工,从编辑室到各组实行流水作业,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提高了工作效率,编辑、收译电报、刻印工作都得到了发展。
1944年秋,被敌人“蚕食”的蓟县平原基本区得到恢复。敌后解放区的环境渐趋平稳,同志们在八里沟、大岭后度过了寒冬。
1945年1月,冀热辽区党委成立,原第一地委改为第十四地委。春节过后,大地回暖,和煦的阳光照射着解放区的崇山峻岭和蜿蜒的万里长城,《救国报》滦西分社转移到盘山。编辑室、电台住黑塔峪,刻印组住古中盘。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救国报(滦西版)》此时每周出报三至五期,并且由八开两版增为八开四版。同时,于2月1日发出创刊号,增编了新闻周刊《救国汇刊》,以补充报纸版面的不足。周刊的内容大体分为:专论,登载国际、国内大事专题论文;专载,刊登国内外具有新闻性的重大事件;时评,关于国内外的时事评论。
4月,天气和暖,万物欣欣向荣,分社迁到千像寺(今属天津市蓟州区)。当地民兵与乡亲们在千像寺给分社盖了房子,借正殿墙框盖了一间编辑室;正殿东边,靠石坝台盖了四间前出水的刻印室;编辑室西边用庙基条石搭的一间石房,经加工整理,安了电台。
在这里,分社的同志们抓紧工作,挤时间轮流下地,跟群众一起打垄,担水,插秧。巍峨的九华峰下,幽静的千像寺山谷中,不时回荡着大家一起努力生产的笑声和阵阵抗日歌声,每个人都在向往着美好的前景并努力为此而奋斗。
8月9日凌晨,分社电台收到了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全国人民对日寇进行全面大反攻。8月10日,朱德总司令向各解放区军队发布抗日大反攻的总动员令:进击日寇控制的各个城市交通线。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历尽战争痛苦的中国人民,都在热烈地狂欢庆祝伟大胜利。
9月2日,日寇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之后,分社全体同志齐集平谷县望马台村,进行几天休整。根据地委意见,分社随地委机关向北平靠近,决定迁往顺义县的虫王庙。
9月20日,三河解放了。我军从三河印刷局接收了脚蹬铅印机、手摇石印机各一台。地委书记李子光很关心报纸工作,派人把机器运来之后,又亲到分社指导工作,他指出:“当前形势发展很快,宣传工作必须赶上去,要扩大报纸发行量。”从此,《救国报(滦西版)》改用石印,无论印数和质量都比油印前进了一大步。同时,报纸更名为《群众报》,仍是十四地委机关报。
1945年底,高元调往《救国报》总社,丰原调到《救国报》滦西分社任总编。
1946年5月《群众报》终刊。同时,《救国报》滦西分社改为新华社第十四支社,负责向《冀东日报》即新华社冀东分社发稿。
至此,《救国报(滦西版)》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待续)
相关新闻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3)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4)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5)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6)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7)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8)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9)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0)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