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 10:42:2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5)

□ 王烁辉

第三节

十年浴血荣光路

而今阔步新征程

从1940年1月1日至1945年11月2日出版发行的《救国报》(1-240期),到1945年11月3日至1946年1月出版发行的《冀热辽日报》(241-261期),又到1946年1月12日至1946年5月13日出版发行的《长城日报》(262-297期),再到1946年5月15日至1949年7月31日出版发行的《冀东日报》(298-1138期)。

一份报纸虽几易其名,但发行期号却始终顺延下来,从未中断。

这张在抗日战火中淬炼成钢、在冀东热土上生根开花的红色报刊,不仅浸润着战地新闻人的汗水与热血,还饱含着他们的信心与期望。一手创立《救国报》的崔林(李杉)生前曾讲过一句话,被他的战友陈大远铭记终生:“抗战胜利之后,我们要办一个很好的党报。”

先烈的遗愿终于成为现实。1949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正式出版发行。

《唐山劳动日报》创刊号

1.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名

在新党报筹备创刊的过程中,大家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报刊的名称。为此同志们反复研讨,提出了不少方案,有人提议报纸名称叫《劳动日报》,也有一部分赞成叫《唐山日报》。后来,《劳动日报》的报名得到多数人认可,但报社党组没有最终确定,而是将这一选择提交给市委决定。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请谁题写报头。此时,想到原《冀东日报》的报头是用毛主席的手迹拼起来的,大家不约而同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要是能请毛主席题写这个报头该多好啊!

报社同志们的这些想法向市委做了汇报,市委当时没有给报社明确答复。正好1949年六七月间,时任中共冀东区党委书记(1949年7月任唐山市委书记)的吴德要去北京开会,就由他把大家的愿望和建议带到北京去了。

不久之后,吴德真的带回了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报头——“唐山劳动日报”,报社同志备受鼓舞,随唐山解放大军一同入城的薛枫春还兴奋地写了一首诗:

毛主席为我们写报头

十楼报业初开时,领袖题名灿锦丝。

无限关怀寄厚望,百般珍重举红旗。

民情国事匹夫责,革故鼎新经世诗。

风日晴和人意好,满堂济济青襟衣。

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唐山劳动日报”6个字,共写了两幅,并在其中一幅旁边画了一个圆圈,《唐山劳动日报》沿用至今的报头就是画圈的那幅墨宝。

那么,是谁将“劳动日报”和“唐山日报”合二为一的?

有一种说法是,吴德和当时在中央工作的一个人,共同商定了这个名字。曾任唐山劳动日报社首任社长的孔祥均生前曾有这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吴德到北京后,确定了“唐山劳动日报”这个名称。但当时和以后的资料中都没有确切记载,这种说法仅出现在曾任《唐山劳动日报》副总编辑的洪纹于1967年11月写的一篇文章里。第三种说法,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两份方案都交到毛主席案头,毛主席说,“劳动日报这个名字好”,并说“要学会建设好人民的城市”,他还建议加上“唐山”两个字,让读者知道报纸是哪里出版的。

不论哪个说法最准确,重要的是,1949年夏天,毛主席正忙于筹备新中国成立的重大事宜,并运筹帷幄着解放全中国的战事,工作异常繁忙紧张,在日理万机中能亲自为一张地方党报题写报头,是对唐山劳动日报社全体人员乃至唐山人民极大的关怀、鼓舞和鞭策。

2.《唐山劳动日报》开创新天地

1949年以后,冀东印刷厂、新华书店印刷厂、行署印刷厂、星火印刷厂、兴业印刷厂等陆续进驻唐山市区,加上接收过来的原国民党唐山日报印刷厂、文化服务社印刷所,工作人员达到500多人。

此时国内形势日趋稳定,印刷任务大量减少,冀东区党委对各印刷厂的设备和人员进行了整合、分流。首先动员进城的同志到开平附近的赵庄政校进行集训,学习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和进城后党的政策,边学习边分配到新建的行政机关单位工作。其次选派一部分青年工人到国家公安干部学校学习,而后有不少人参加了唐山市新组建的公安部队。经过整合,最终印刷厂为200人。

1949年7月,这支设备精良、人员精干的印刷队伍,整体划归刚刚成立的唐山劳动日报社,唐山劳动日报印刷厂也成为当时冀东地区唯一的印刷机构。报社的编辑和印刷环节终于再次合二为一,这也为《唐山劳动日报》扩大发行规模确立了基础。

唐山劳动日报社成立后,第一任社长是孔祥均,第一任总编辑是陈大远。白瑛为《唐山劳动日报》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后,于第二天被调到中共唐山市委工作。

1949年8月1日,中共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正式出版。报社地址迁到唐山交大路十座楼(老火车站西)。

十座楼曾被日本侵略军占用。日本投降后,又经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洗劫,房屋被毁坏得破烂不堪。报社刚搬进来时,院内除一片茂密的槐树外,到处是杂草和垃圾,一片破落景象,甬道两旁的十座小楼空无一人。

同志们过去在农村时都是号房住宿,睡的是炕。而刚搬到十座楼时还没有床,大家就睡在地板上。夏秋时分,蚊虫飞鸣,叮咬得人彻夜难眠;到冬天,破烂的楼房四面透风,连楼板缝也呼呼冒冷气。

环境虽差,但每天早晨或是晚上,在工作空闲时间里,大家还是精神抖擞、孜孜不倦地自觉学习。资料室、总编室和记者编辑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亮通亮的。灯光下,有人在伏案提笔赶写文章,有人正手不释卷阅读书报。

报社虽然进城了,可同志们依然保持着在革命根据地时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常深入基层。开滦煤矿的井下、唐钢的炼钢炉前、华新纺织厂的织布车间、南厂的机车修理车间、启新洋灰厂的搅拌机旁、德盛陶瓷厂的窑炉侧,都经常留下报社记者的足迹。他们不仅自己采访写稿,而且非常重视培养通讯员和业余作者。

大部分厂矿,主要的商店、学校,市区、郊区,都有报社的通讯组或通讯员,他们同报社建立了密切联系,一有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总是第一时间到编辑部来探讨如何报道,并和编辑、记者一起研究修改文章,力求把稿子写得精益求精。

市委对干部的学习抓得很紧,特意指导《唐山劳动日报》开辟了《学习》副刊。这时副刊上发表最多的是工人们写的歌颂党、歌颂工人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文章,作品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等等,一支业余写作队伍很快形成。

……

从鲁家峪的一个小山村出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一代代报人薪火相传,用青春、用汗水、用鲜血,甚至用生命,忠实记录着时代风云,坚定地传播党的政策主张。

血与火的洗礼已经过去,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十年浴血、铁骨铮铮的冀东党报人,也和《唐山劳动日报》一起,走上人民共和国的通衢大道。

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广大读者的期待,是这张报纸历经风雨却从未懈怠的底气所在。进入新时期以来,仍是凭借这种深厚的底气,《唐山劳动日报》以变革铸就发展,以创新实现跨越,继续砥砺向前!

(全文完)

相关新闻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3)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4)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5)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6)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7)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8)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9)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0)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2)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3)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4)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5)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6)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7)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8)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9)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0)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1)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2)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3)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4)

编辑: 刘海伦
热点
  • 一周
  • 一月